“新四军第一所”竹镇派出所:80年,“三不走”铁律彰显不变的初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19:52:00
在南京北郊的竹镇,苏皖交界的211平方公里土地上,25个民族、6.6万群众和睦共居,绘出一幅多元交融的壮丽图景。守护这里的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竹镇派出所诞生于1944年烽火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公安派出所,被誉为“新四军第一所”。
竹镇派出所旧址(新竹街)。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依然心潮澎湃。竹镇派出所自创立之初,就肩负起锄奸反特、侦察情报、审讯看守、治安管理之责,捍卫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战士们恪守“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打扫不走”的“三不走”铁律,与百姓同甘共苦,留下无数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今,这朴素的“三不走”已演进为新时代的行动指南——“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成为竹镇派出所走好“枫桥之路”的坚实支撑。
新四军时期,竹镇派出所战士帮助群众生产生活。
从历史深处走来,竹镇派出所始终扎根基层,紧扣多民族聚居与景区集中的镇情特点,创新推出“1+5红色圆桌”调解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矛盾化解效能。近两年来,已成功化解复杂矛盾185起、民事纠纷2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8%。多起棘手纠纷,在“1+5红色圆桌”机制的高效协作与温情沟通下,最终化为理解与共赢的掌声。
“这塘是我一家的饭碗,谁也别想动!”2024年8月,烟墩社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条规划中的村路需要穿过村民吴某家的鱼塘。鱼塘是家里重要经济来源,吴某坚决反对,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民警在田间地头为村民们宣传反诈知识。
社区民警孙权闻讯赶来,蹲在塘埂边与吴某拉家常,倾听他养鱼的艰辛和对未来的忧虑,真切体会到他的难处。路必须修,但乡亲的饭碗也要保!孙权立即启动“1+5红色圆桌”调解机制——由民警牵头,社区干部、党员代表、企业代表、乡贤和村民小组代表围坐一堂,共商解决方案。企业代表主动提供工作岗位,村里划出菜地改善生活,你一言我一语,吴某的心结终于打开:“冲大家这份心意,我签!”——路通了,心也通了。
清晨四点,天还未亮,竹镇苏皖农贸市场早已灯火通明、人潮涌动。这里是苏皖交界处规模最大的“赶集”市场,每逢农历三、六、九开市,不仅本地农户纷纷出摊,连安徽邻镇的商户也驮着特产赶来。叫卖声、议价声此起彼伏,尽管人流复杂、治安压力不小,但这里侵财案件始终保持着“零发案”的记录。这份令人安心的底气,源于竹镇派出所延续新四军“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工作方法,深入发动商户开展群防群治。20户左右为一组,组成5支“好邻居守望”志愿者队伍,红袖章一戴,人人都是“哨兵”,真正把防范做在了最早、控在了源头。如今,这座喧闹却温暖的市场,不仅是一处交易场所,更成了一方有温度、有记忆、由大家共同守护的平安之地。
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竹镇派出所民警成功调解纠纷,当事人表示感谢。
历史在此延续,平安在此扎根。从烽火中诞生的“第一所”,到新时代的“枫桥式派出所”,8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方式在变,环境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那颗心,从来没变。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竹镇派出所的民警们,依然走在田埂上、街巷中,用脚步丈民情,用真心换民心,继续写着警民一家、岁月平安的新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通讯员 宁宫新 周瑶 陈超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