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娃变身 “小农夫”!江苏大学“锄禾小队” 走进社区领悟“粒粒皆辛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8:04:00
扬子晚报网9月1日讯(通讯员 齐妙 林爱玲 记者 姜天圣)为提升城市儿童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增强他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这个暑假,江苏大学管理学院“锄禾小队”实践团走进镇江市武将社区,开展主题为“我是小农夫”的农业认知与实践体验活动。本次活动融合科普讲解、互动游戏、动手种植与绘画创作四大环节,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农业的魅力,领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现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内多项调查显示,当代城市儿童普遍缺乏对农业和食物来源的基本认知。我国城市儿童中有超过60%无法分辨常见农作物,有85%的儿童认为“食物来自超市”,与自然农业环境脱节严重。此外,每名中小学生每年浪费的粮食量高达10-15公斤。针对这一现象,“锄禾小队”团队特别设计本次实践活动,希望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现场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设立了“猜猜我是谁”农作物盲摸箱,引导孩子们通过触觉辨认不同农作物。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手深入不透明的摸箱,描述触感,并尝试猜测农作物名称。“摸起来圆圆的,皮有点光滑,是不是土豆?”“好像有很多小叶子,是香菜吗?”这种通过触觉辨认农作物的新颖方式,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每一个猜对的孩子都会获得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成就感溢于言表。
现场
随后,活动进入“农作物认知站”环节。团队事先准备了包括白菜、萝卜、大葱、芹菜等多种常见蔬菜种子和实物展示,通过“你来猜猜我是谁”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尝试根据不同种子的形态猜测其所对应的作物。志愿者在展示种子样本之外,还向孩子们科普了一些常见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孩子惊讶地表示:“原来西红柿的种子这么小,长出来还要这么多步骤!”
现场
在“小小种植场”体验区,每个孩子都化身为“小农夫”,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使用纸杯和餐巾纸完成一次豆类种植体验。每个孩子都亲手种下一颗绿豆,并将带回家持续照料。“我今天种了一颗绿豆,等它发芽了,我要带给我的好朋友看!”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绿豆,一位五岁的小朋友举着种植杯开心地说。通过亲身实践,孩子们对农作物生长有了直观体会,也感受到照料植物所需的耐心与责任。
最后一个环节为“农作物创意画室”。孩子们围坐在画桌前,用画笔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农作物或当天学到的作物。有的画满篮的西红柿,有的画金黄的麦穗,还有的把今天见到的作物画成了丰收图。一位小朋友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说道:“这是我最喜欢的西红柿,它是红色的,还很好吃。”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帮助他们内化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志愿者根据每位小朋友的表现,为优秀作品颁发了“小小农艺家”称号和奖品。
活动现场家长也积极参与,在一旁鼓励孩子动手尝试并认真倾听讲解。“现在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离泥土越来越远,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一位家长表示。本次“我是小农夫”活动在一片掌声与欢笑中圆满结束,现场累计参与儿童超过20人,发放奖励贴纸50余枚。据“锄禾小队”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从内容设计到实物准备历时两周,力求让每一个环节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通过开展农业认知公益课堂,推广节约粮食、尊重自然的理念。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多种农作物、了解了农业生产过程,还亲身参与了播种与创作,提升了综合感知与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场“田野里的课堂”让孩子们意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种下了一颗颗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