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过后,这一季春茶生产的大戏已近谢幕。各家茶企纷纷将目光聚焦到茶产业的“附加赛”赛道上,通过开拓夏秋茶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开发优质新产品,在推动江苏省镇江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扬鞭奋蹄。
只要经营好 夏秋也是“宝”
春风拂面,满山青翠。“你们看,虽然现在还有少部分采茶工在作业,但到4月25日左右,茶园就会进行宜机化修剪,5月中旬正式开启今年的夏茶采制工作。”4月22日,站在句容市下蜀镇窑业茶场的茶田边,负责人吕晓安介绍着即将开启的生产“新阶段”。
如果说优质春茶是窑业茶场经营收益的“主力军”,那么以量取胜的“夏秋茶”,则是茶场增收的新路子。“2018年,我们在100亩茶园种试验夏秋茶生产,由于采用机械收割的方式,只需4人一组,两人负责抬着采收机具,后面跟着两人负责撑起袋子,就能实现高效采收。”吕晓安笑呵呵地说,4个人配合默契的话,一天8小时就能采收2500-3000公斤制茶原料,可以生产500公斤干茶。
按照春茶生产2公斤鲜叶生产0.5公斤干茶计算,似乎机械采收的生产效率并不高。吕晓安解释道,机械采收时,收集入袋的除了有适制茶叶的原料,还有一些是无用的碎末和枝干,这些都需要用专用筛选机进行筛选后,按照茶叶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级,分批制作不同档次的夏秋茶。
这么多茶叶能卖掉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吕晓安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由于夏秋茶生产成本低,本着薄利多销的理念,茶叶销售价格也仅在每公斤70-110元,除了国内销售外,他还通过多种电商平台,远销欧洲和非洲等市场,销售势头十分强劲。“今年,我准备加大马力生产夏秋茶,在这个大多数茶场并未参与的‘赛道上’一马当先。”
记者注意到,窑业茶场的茶园布局有些特殊,在依山而建的茶田里,茶树间距十分宽敞,一排排茶树间,还生长着一株株“树苗”,不少树苗上还挂着青涩的果子。部分茶园里,还有成群的白鹅和羊群漫步其间。“我们茶园因为要做宜机化,所以茶树间距较大,为了避免夏季茶树受阳光暴晒,所以在茶树间种植了梨树,一方面可以在夏季为茶树遮阳,另一方面还能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同时,1200只白鹅和100多头山羊通过合理地使用,可以有效去除茶园里的杂草,实现安全健康的茶园管理。”
沉醉丘原间 茶香映晚霞
“你们看我朋友圈分享的夕阳照片,美不美。”4月23日,丹徒区上党镇醉园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凯京,向记者展示了他正在打造的茶文旅项目之一“茶咖”在夕阳下的“美照”。
茶产业是丹徒区上党镇的“传统产业”,这里的万亩茶园依山而建,在春季透着勃勃生机,也孕育着富民增收的希望。
“谷雨过后,茶叶生产基本告一段落了,我现在的主要精力,就在激活闲置资源,打造茶文旅结合的项目里。”边说着,陈凯京就带着记者参观起了他的“茶文旅”融合项目之一,即将在5月初试运行的“茶咖”馆。“这里过去是个废弃的房屋,我们重新翻建后,将为来到这里的游客提供茶饮、特调、奶茶、茶与咖啡等一些特色产品。”
但最让陈凯京自豪的,是这个“茶咖”馆的主题——“释放内心压力的情绪解药”。记者站在“茶咖”馆的西边围墙,看着自脚下向远处不断起伏的“苍翠”茶园和更远处的群山,心境仿佛在一瞬间就能放空。
在茶场生产基地的门口,一大块空地已整理完毕,陈凯京说,这片2000多平方米的空地即将撒上草籽,周边的配套风景树木已栽种到位,到秋季这里就是一片碧绿的草毯,可以承接众多团建、烧烤、研学等活动,真正激活茶园的闲置资源,为非生产期的茶园带来众多客流,激发茶文旅融合发展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优种制优茶 特色价更高
近年来,随着镇江市对农业名优产品的推介力度增大,金山翠芽、茅山长青、长山剑毫等多款地产名茶已走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视野。与此同时,镇江市众多茶企业纷纷敏锐地捕捉到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适期而动、适时而动,不断摸索地产优质茶的良性发展方向。
“近年来,镇江市的茶产业特别是在红茶方面有了一些进步。随着许多茶场引进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等高香型的茶树品种,镇江市优质红茶专属茶树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镇江市茶业协会会长、润州区南山茶林研究所负责人陈晓宏表示,在新品种引进的基础上,众多茶企业纷纷试制了一些新产品,在口感和香气上有所改善,提升了镇江市红茶产业的整体质量。
除红茶产品外,近年来,一些“小众茶”也进入了众多茶客的消费范围。“我们在市场上发现,这两年有部分茶叶爱好者,对白化品种系列衍生的产品十分感兴趣,部分茶企业也抓住市场动态,开始引进中黄一号、中白一号以及奶白茶等品种。”陈晓宏说,这些新品种引进,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在提升镇江市茶叶质量的同时,也在小众市场上,享受到了销售价格的提升,满足市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无论是对茶企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呈现出双赢的良性发展趋势。(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赵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