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无名战场⑤ | 鏖战游山——刺破黎明前的黑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21:38:00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扬子晚报、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倾力推出“不屈的江淮”系列微纪录片——《无名战场》。我们重返江苏境内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日作战地——无名的小战场、被岁月尘封的小战斗与民间抗争的历史发生地。钩沉史料,对比今昔,以镜头重拾烽火记忆,定格作战地村镇跨越八十载的沧桑巨变,向无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名牺牲者与抗争者,献上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

1945年8月7日深夜,突然爆发的枪声响彻苏皖两省四县。新四军在江苏多地发起对日伪军最后的战役。而终结之战的第一枪,就在南京高淳打响,史称“东坝战役”。这一战,开辟战场20余处,在游子山发生的游山战斗(游子山,又称游山),是黎明之前最艰苦的一仗。


南京市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陈宁剑向记者介绍了该战的背景,1945年8月,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反攻阶段。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朱总司令的命令,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果断部署东坝战役,由王必成、江渭清指挥。东坝战役是以东坝为中心,东起溧阳社渚、西至宣城水阳,沿苏皖百里边界,全线发起反攻,3日之内扫除日伪军24个据点。

而当时,苏皖边界的狸头桥、漕塘等地还在日伪军占领之下,成为苏南与皖南抗日根据地间联系的主要障碍。为了扫清障碍,扩大解放区,这一战也势在必行。

8月7日,新四军一纵团以上干部和地方军政领导,齐聚溧高县安兴区小山头自然村,政委江渭清作战斗动员,一纵司令员王必成下达战斗命令,毛英奇同志任攻打游子山总指挥。

现在的游子山,山林郁郁葱葱,蜿蜒的柏油路直达山顶,是一处绝佳游览胜地。“淳语学史”高淳党史宣讲团成员陈国荣指着山下周边村落向记者介绍当年的战斗形势。游子山的东边是漆桥,南边是东坝,西南为固城。山上敌人构筑碉堡4座,驻有伪军1个连,伪连长信子厚凶狠顽固。8月7日,游山战斗打响,过程异常惨烈。溧高独立团以部分兵力悄悄摸到距敌碉堡50米处,准备突袭,炸毁碉堡。但由于游山之敌十分警醒,发现动静后立即用机枪疯狂扫射。部队被迫撤下山来。

战斗中,高淳人民踊跃支援,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当地老百姓想出了用“土坦克”的办法来攻克敌人的碉堡。他们用八仙桌蒙上棉被,用水浇透了,四个人扛着桌子挡住子弹掩护新四军战士进攻,最终拔掉了碉堡。据《高淳人民革命史》记载,当时一共用了12张桌子做成“土坦克”。

陈国荣介绍说,战斗中,军民关系始终如鱼水。在游子山南麓的邢家村及游山村,新四军纪律严明,只在村边树林中休息。农抗队中队长马帮仁及抗日积极分子俞端成、邢必茂、俞同象等人,带领群众行动起来,组织起担架队,捐献出门板、竹床、桌子、棉絮等物资,成为战士们最坚实的后盾。在桠溪西舍村的溧高县独立团旧址内,记者也见到多张当年的老照片,照片中,新四军战士在帮当地村民打谷子、种庄稼。

在陈国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高淳区桠溪街道荆山村种桃山自然村,拜访了刘新美。抗日战争时期,高淳地区党的负责人张光到当时的安兴区重建党的组织工作,陈美喜就跟着张光,做他的交通员、警卫员,溧高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应宜权、董珍等溧高县的女干部经常到陈美喜家里开会商量工作,跟陈美喜的妻子刘新美住在一起,在她们的影响下,刘新美也接受了党的抗日思想,担任了种桃山妇救会主任。

正是由于像陈美喜、刘新美这样的红色堡垒户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溧高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并不断巩固,成为了支援苏浙军区抗战、钳制南京地区日伪的红色堡垒。

8月9日,军民一心,取得了游山战斗的胜利,这也标志着东坝战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游山战斗胜利后,部队很快撤离,当地的百姓就自发掩埋了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其中有4名还是无名烈士。

2022年,在迁葬这些烈士的时候,通过基因比对,找到了其中一名无名战士的信息,他就是刘金山烈士,他是现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我们为烈士找到他的家,寻到他的根。从这里可以看出,高淳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拥护和支持,而这也正是东坝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国荣说。

如今的游子山烈士陵园内,安葬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名烈士,在东坝战役游山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也大多安葬在这里。

在高淳双游村,有一家五代人一直守护着家乡的烈士墓,孔向阳是第三代守墓人。多年来,他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守墓、扫墓。对孔向阳来说,祭扫先烈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游山战斗胜利80周年,有很多年轻人自发到前往祭扫烈士。陈向阳说,“通过祭扫,我们希望能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冯秋红

出品人 刘大颖 杨中华

监制 孙庆 刘立军

策划 冯秋红

统筹 沈萌溦

编导 杨恒国

文案 臧磊

拍摄 杨恒国 陈金刚 杨泽华

剪辑 王刚强

鸣谢:南京市高淳区档案馆(党史办、地方志办)

出品:扬子晚报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指导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