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梦空间 津秋入画 —— 解码“大地艺术”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 天津日报
2025-09-30 19:24:00
秋风“蘸”着阳光,为津沽大地调出最绚烂的色彩。这个金秋,天津的丰收图景不仅是稻谷的金黄,更增添了一抹艺术韵味。一幅幅巨型稻田画成为津城引人注目的城市新名片,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艺术”,更是科技与匠心、传统与创新、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提前半年筹划并征集设计方案,电脑构建三维模型,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测绘设备,涵盖成千上万个坐标点,运用六色稻秧构图……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片金色的“稻”梦空间,解密“土上种画”的奇迹,聆听乡村振兴路上的澎湃潮音。
解码:每个点位都用竹竿插在大田里做标记
秋风拂过,稻浪翻滚,一幅巨型稻田画正在西青区王稳庄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不远处的丰收塔仿佛一座“谷仓”屹立在田野之间,站在塔上俯瞰,180度环绕的稻田画铺陈开来,“画中闻稻香,遇见王稳庄”几个大字在赤、黄、白、紫、黑、浓绿六色稻秧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几只白鹭掠过金色的稻穗,与这幅立体的田园画卷构成了动静相宜的秋日诗篇。
“您看这线条的流畅度,还有色彩的过渡,都是科技与匠心的结合。”西青区王稳庄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寿建告诉记者,现在正是稻田画的最佳观赏期。极目远眺,稻田画中的飞鸟、粮仓、农舍等图案惟妙惟肖,仿佛大地被巧手织就了一块五彩斑斓的“地毯”。作为该稻田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张寿建见证了这片土地从传统农田到“艺术画布”的华丽转变。
“很多人以为稻田画就是把不同颜色的稻子随便种种,还有人认为那些颜色都是后期染上去的,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张寿建笑着说,制作一幅占地近百亩的稻田画,堪比完成一项精密的工程。创作周期长达数月,涵盖土地整备、主题设计、稻种选育、科学测绘、精准种植、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
“稻田画的主题设计是灵魂,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又要融入地方文化。”张寿建拿出厚厚一摞设计图纸,“就像今年这幅画,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征集方案,最终确定以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绿色生态三个角度,全面展现王稳庄镇的农业发展新风貌。”
有了最初的“雏形”,精雕细琢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设计团队首先要在电脑上构建三维模型,将平面图案转化为适合稻田呈现的立体构图。张寿建解释道:“稻田画需要考虑观赏高度和视角,我们通常要在塔上模拟不同高度的观景效果,反复调整图案比例,确保视觉效果完美呈现。”
“方案确定后,还需将图纸转化为成千上万的种植坐标点,今年的稻田画就涵盖了5000多个坐标点。”张寿建介绍,技术人员在丰收塔下建立了临时基站,运用GPS定位技术和RTK测绘设备,在田间精准找到每个坐标,“每个点位都用竹竿插在大田里做标记,再把竹竿按照顺序用丝线缠连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画面的‘骨架’。”
与普通水稻种植不同,稻田画全部采用人工插秧,插秧的手法也颇有讲究。“密度要把握得当,比如飞鸟、人物类的图案需浓密,使线条看起来更饱满、形象更逼真,字体图案则要疏朗有致,以免线条过于紧凑导致‘模糊’一片。”张寿建说。
画好稻田画,还得有“好颜料”。田埂间,深绿、浅绿、紫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稻穗迎风摇曳。“这些可不是普通水稻,而是我们为稻田画制作特殊培育的专用稻种。”他告诉记者,这些特殊品种不仅颜色独特,其特性也与众不同,彩稻的香气比普通稻秧更为浓郁,往往引来不少“不速之客”。
“尤其是野鸭、白鹭,它们最喜欢这种香味,每天都会过来啄食。”张寿建说,刚插完秧的半个月内,田里必须24小时派人看守,防止飞禽破坏图案。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稻田画宛如一幅“活的艺术品”,需要精心呵护。“彩稻有着独特的生长特性,它的株高比普通水稻矮约20厘米,必须单独照料。”张寿建介绍,为此,他们为稻田画区域建立了独立的灌溉系统,田间管理人员还会定期进行杂草清理、虫害防治等工作。
在这片生态画卷中,乡村振兴的故事也在悄然书写。上周末,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在稻田画前开启,王稳庄镇东兰坨村党委书记卞洪璐带着巧手村民,现场展示传统编织技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编织产品在稻浪的衬托下更显质朴动人。“我们今年创新推出‘稻海直播间’项目,在稻田画最佳观赏期设置流动直播点,邀请村干部和村民担任‘新农人主播’,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的‘留量’。”西青区王稳庄镇文旅办负责人赵蓓蓓说。
“去年,我们的‘大美稻香’休闲农业旅游路线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年接待游客达3万至5万人次。”赵蓓蓓告诉记者,作为京津冀“绿肺”核心区,王稳庄镇正以稻为媒,打造多元农文旅产业,目前,王稳庄镇正在与专业运营团队合作,规划全域旅游开发,让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焕发现代农业的新光彩。
圈粉:巨型稻田画成小站稻品牌IP点睛之笔
丰收时节,稻浪层叠。走进位于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一幅以“上合回家 相约天津”为主题的巨型稻田画成了新晋的打卡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这幅稻田画不仅展示了天津的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更成为小站稻品牌IP(知识产权)的点睛之笔,为当地产业升级和城市名片塑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画面中,两只手紧紧相握,象征着和平与合作的愿景;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寓意着古老璀璨的中华文明;远航的货轮则代表着天津作为国际港口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这幅稻田画占地面积大约53亩,由紫、黄、绿等5种颜色稻秧构成。”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介绍,稻田画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迎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举办,“我们希望通过稻田画这一独特形式,将‘上海精神’与天津元素巧妙融合,向世界展示天津人民的热情与好客。”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举办期间,这幅稻田画迎来了参会嘉宾与国际友人。他们漫步在稻田边,对画中细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真是太震撼了!我没想到稻田还能画出这么美的画来。”一位嘉宾在参观时赞叹道,“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天津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上合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嘉宾们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份难忘的参观体验。
“他们特别好奇这些颜色是怎么形成的,听说是自然生长的稻秧,都感到特别神奇。我告诉他们,我们以稻田为纸,以稻秧为墨,描绘出乡村振兴与农民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郑加林说,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嘉宾对天津在农业创新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高度赞赏,认为这幅稻田画是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的一大亮点。
会馆村曾是小站稻的核心种植区,随着城市的变迁,村庄经历了拆迁,村民们住进了楼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那份对土地的眷恋与对小站稻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日子虽然更好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郑加林决定带领大家重振小站稻。2017年,会馆村试种300亩小站稻,亩产达到900斤,口感出众。第二年,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关切询问天津小站稻情况。消息传来,给会馆村的乡亲们带来巨大鼓舞。“总书记如此关心小站稻,我们更要把它做大做强!”郑加林激动地说。
从悠悠历史长河中走来,向乡村全面振兴走去。有着深厚底蕴的天津小站稻逐渐蹚出了一条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单一种植到农文旅融合的成长路线。
随着稻田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会馆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里紧抓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农文旅事业,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项目:稻米现场碾制让游客们亲身体验到了从稻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螃蟹垂钓则让人们在享受田园乐趣的同时,品尝到了美味的河鲜;荷花栈道更是成为游客们漫步赏景、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下一步,我们还要把稻田画与科创会展、农文旅融合等产业结合起来,把小站稻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谈及未来,郑加林有着清晰的规划,“目前,村里正在扩建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饮,园区也计划推出更多体验项目,如套大鹅、垂钓、采摘、稻香市集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
从一幅稻田画到一个品牌,从一粒稻米到一个产业,会馆村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小站稻振兴的新故事。
赋能:“美丽风景”里的“美丽经济”账
连片的稻田汇成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谷穗迎风轻舞。位于宁河区七里海镇的宁和稻香生态园内,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稻田画令人叹为观止:哪吒脚踏风火轮腾跃于碧浪之上,手托仙桃的孙悟空栩栩如生……这些鲜活画作,以稻为墨、以田为纸,解锁着乡村振兴的新密码。
“今年,我们一口气设计了红色主题、文化主题、动漫主题等5幅风格各异的稻田画,这些稻田画规模不一,小到几十亩,大到近百亩,是大自然与庄稼人共同绘就的作品。”宁和稻香生态园负责人李长生说。
“每一幅画都需要至少提前半年准备,从主题设定到定点插秧,误差必须控制在厘米级。”李长生介绍,在设计阶段,创作团队会采用三维立体设计技术,根据观景台不同高度设置差异化的视觉焦点。
“我们通过数据包精准控制每个点位的稻秧颜色,仅哪吒闹海图案就用了黄、白、青、黑、红、绿等六色稻秧。”李长生说,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设计师们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从色彩搭配到图案布局,经过精心雕琢,最终确定了这5幅独具特色的稻田画方案。
说起施工过程,更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播种的时机非常重要,最佳季节因地域、水稻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北方通常在5月至7月之间,一般芒种前后最为适宜,这时候气温稳定且降水充足,太早达不到最佳观赏效果,晚了又会影响收割,因此需要随时关注天气情况。”李长生说,插秧时,工作人员会先到稻田里进行精确测量,然后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将不同颜色的秧苗按照既定图纸精心插种。“这可是一项大工程,近百名工作人员耗时近一个月,才完成了5幅作品的栽种。”李长生感慨道。
稻田画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去年,来华参加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们,将天津之行的首站选在这里。他们乘坐小火车,穿梭在如诗如画的田野之中,当一幅幅壮美的稻田画映入眼帘时,大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声。一位来自泰国的选手激动地说:“这简直太神奇了!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稻田艺术,这里就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来自七里海的稻田画,打开了世界了解天津的另一扇窗。2023年,宁和稻香生态园申报的“庆丰收 促和美”稻田画以50798.39平方米的面积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证为世界“最大3D稻田画”。
“画中融汇了七里海湿地、香蟹、麋鹿、稻穗、谷仓、东方白鹳等多种元素,采用国内顶尖的大型高精度3D透视技术设计,随着水稻的成长、成熟,色彩也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李长生指着照片介绍。
如今,依托稻田画的声名远播,宁和稻香生态园不断完善设施服务水平,“上新”了采摘、垂钓以及乡村大舞台等体验项目,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
鱼肥蟹美的季节,稻香园餐饮区里,梅花灶台飘来阵阵鱼香。“我们的鱼都是提前一天现捞现宰,加上大锅柴火灶的锅气十足,鱼的味道就更加鲜嫩可口。从农场到餐桌,咱们园区鱼塘自产的花鲢、白鲢炖出最地道的农家味。”餐饮负责人李长红熟练地翻动锅铲,锅里热腾腾的汤汁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一如当下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幸福滚烫、回味悠长。
让稻田长出经济,让乡村留住诗意。这片土地正以最质朴的稻香,邀请八方来客共绘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记者 李杨 辛璇 记者 潘立峰 孙立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