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洲绿脉到国家窗口:南京书写长江生态新篇
来源: 龙虎网
2025-09-12 16:52:00
龙虎网讯(通讯员 罗心宁 胡根才 记者 于倩 訚颖 房宇龙)八月的南京,暑气蒸腾。室外35℃+的高温下,新济洲岛的滩涂地被阳光晒得发亮。来自江苏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正全副武装开展工作:一人举起长焦镜头对准远处芦苇丛中若隐若现的候鸟,另两人俯身框定植被样本区仔细记录,还有一人对昆虫进行扫网采集。汗水浸透衣衫,但动作依然沉稳专注——这样的野外作业,已成为这个跻身“国家级”的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的日常缩影。
2024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新建8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苏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它也是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范围内唯一专注于湿地生态研究的国家级定位观测站。
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基地,更是国家布局在长江下游生态系统关键节点上的“前沿哨所”,守护着江中绿洲的生命脉动。
何以南京?长江下游不可替代的生态要塞
漫步于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廊道,满目皆绿,芦苇摇曳,水波粼粼。耳边不时传来的鸟鸣与远处江涛声交织成一曲天然交响。从空中俯瞰,新济洲、再生洲、子母洲等五洲连片,形成了长江下游罕见的天然洲滩群景观。
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多年前却面临着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随着南京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退渔还湿、植被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新济洲逐渐恢复了自然水文节律和洲滩原生植被。芦苇、荻群落的重新蔓延,浅水沼泽和裸滩的交替出现,为不同生态位的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条件,使这里完成了从“生态伤疤”到“江中绿宝石”的华丽蜕变。
这种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加上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生态枢纽的独特区位,使其成为国家生态观测站落户的理想选择。观测站工作人员介绍,南京段江心洲湿地保存完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其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探索出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正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
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落地南京,已成为完善长江流域生态观测网络的重要布局。“南京不仅是经济重镇,更是生态要塞。在这里设站,相当于在长江下游的‘咽喉’位置安装了一套‘生态监护系统’。”观测站工作人员这样说。
万物共生:从鹤影翩跹到江豚愉跃
“别看这个采样瓶不大,里面已经收集了30多种昆虫样本。”烈日下,生态观测站的科研人员张留栓小心地将刚刚捕获的昆虫样本进行分装、标记。一上午的时间,两条样线调查,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
考察小队长张圆圆告诉记者,本次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持续整整一个年度,涵盖维管植物、昆虫、鸟类、兽类、两栖和爬行类等多个类群。这周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将被上传至生态监测平台,并在一个月内完成初步分析,为长江湿地生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在新济洲东侧,负责鸟类监测的陈圣正全神贯注。“上午已经记录到白鹭、池鹭、水雉、白头鹎、灰喜鹊、灰卷尾等四五十种鸟类。”陈圣一边调整长焦镜头一边介绍,2024年12月5日清晨,他们首次在这里记录到丹顶鹤——这类通常栖息于沿海湿地的一级国宝,竟罕见出现在此。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到三个月后的2025年3月,无人机在再生洲上空捕捉到两只同为一级国宝的白枕鹤的身影。这也是南京市首次观测到该物种。“首次在这里拍到格外激动!鹤类是对生境质量极为敏感的指示物种,它们的相继到来,是对我们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
就在此前,这里还入选了江苏省最佳观鸟地(第一批)。数据显示,该站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已达2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6种。在2024—2025年越冬期,湿地鸟类总数首次突破7万只,花脸鸭、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种群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而在水面之下,另一场无声的守护也在进行。通过布设的江豚水下声学观测系统和智慧识别技术,研究团队已实现对江豚活动、数量、分布规律的常态化监测。“它们每一次的啼声与浮现,都被系统准确记录和分析,”观测站技术人员介绍,“这为我们深入了解江豚行为习性、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除了对鸟类、江豚等标志性物种的深度观测,该站还依托“水-陆-空”一体化监测网络,系统覆盖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及生物等全要素,持续拓展生态数据的广度和精度。在此基础上,生态站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江下游湿地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截至2025年4月,已累计记录维管植物638余种、兽类19余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23种。
一张网、一朵云、一座桥:智慧守护长江明天
走进江苏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主站,一面电子屏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自然资源分布、环境监测指标、管护巡护动态、告警预警信息、生物多样性统计等数据以热力图、动态图表的形式清晰呈现。数个实时监控画面中,飞鸟掠过水面,江风吹拂芦苇,每一帧影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湿地的生机。
而在南京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人迹罕至,静谧中蕴藏着科技的脉搏。若你行走其间,稍加留意便会发现:高处有高清摄像头正缓缓转动,捕捉着鸟类的每一声啼鸣、每一次振翅;俯身脚下,或许正踩着一处土壤热通量传感器,它无声地记录着大地呼吸的数据。没有围栏与标牌,却有一张看不见的智能监测网络,正全天候守护这座江心绿洲。
这张网,正是观测站创新构建的“一站十点”跨区域生态观测体系。它以南京新济洲为主站,沿长江向下游延伸至启东入海口,向上游溯及安徽,形成了覆盖皖苏两省的湿地生态观测网络。它们如同神经末梢,敏锐感知着长江下游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回传,汇入一朵强大的“生态云”——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这朵“云”不仅集成在线监测、智能识别、预警预报、科学巡护等多重功能,更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数据中枢。它不仅为江苏一域提供支持,更为安徽、上海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治理、保护行动等,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
“我们搭建的不只是一套监测体系,更是一座桥,”生态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座连接上下游、协同多区域、打通科学与政策落地的数字桥梁。”
从一座湿地公园,升级为国家级生态观测站;从地方性生态修复案例,走向国家层面的生态监测标杆——南京用科技与坚守,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
这座站,观测的是湿地,守护的是长江;记录的是数据,展望的是未来。它向我们证明: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单选题。在国家绿色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南京正以一座站、一片洲、一江水,书写着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