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年都在想些什么?“答青年者问”吸引1500名青年参与,“答问”直击“痛点”“痒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8:04:00
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些什么?迷茫与焦虑的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症候?9月份,先锋书店策划了一场“答青年者问”的社科系列活动,吸引了1500余名青年的提问,当下与未来,个人与社会,都是他们的关切所在。而在五场系列活动中,学者们针对青年的提问也尝试着给出恰当的解答。问答之间,现代青年的“痛点”“痒点”一一跃出水面。
![]()
这届年轻人在关心什么
九月开学季,南京先锋书店迎来一场名为“答青年问”的互动活动。在一摞不断增厚的、写满字迹的纸条上,青年们写下自己的迷茫与困惑,希冀学者专家们的作答。这种明显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互动形式,最终收取到超过1500张提问纸。“青年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情感体验、职业选择、学业前景以及社会与人类未来上,其中职业发展类的问题最多。这些问题基本切合青年读者群体当下个人的生活体验。”先锋书店品牌活动策划团队介绍说。
在九月之前,该策划团队就已注意到,在日常图书分享活动中,年轻读者在和主讲嘉宾互动中,常常脱离当期分享主题,而急切地表达自身遭遇的困境——那些与学业、职业、情感或未来相关的迷茫或焦虑,表达欲如此之强烈,让她们感觉,需要一个专属的“容器”来承接。于是,在九月,她们策划了这一场以“回答青年”为目的的互动活动。
“互联网提问带有显著的随意性,使用提问纸手写,主要是因为手写是一种古典而郑重的书写方式,我们希望纸面书写能让青年再提问时有更多更深入地思考时间。”先锋书店品牌活动策划团队介绍说。
事实上,手写提问的确更为有效。当青年们匿名提出的这1500多个问题被一一摊开,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完整地呈现当代青年的一个又一个困惑与无措,这些问题,由点而线而面,织绘出一幅当代青年精神图景的截面。该策划团队告诉记者,这些问题混杂着宏大的忧思与私密的彷徨,不能以“迷茫”一词简单加以概括。该团队负责人举例说,有青年提问:“为什么我会如此焦虑/抑郁?”,这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下,对自我情绪敏锐而痛苦的觉察;“我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茫然,其背后是个体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却无路标指引的普遍失措。更引人深思的是,青年们还敏锐地思考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结:“关系的本质是否是价值交换吗?”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对外部世界的关切,“网络热梗是否扼杀了精确表达?”“人类未来将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从微小的情感体验,到宏大的人类关怀,似乎都在证明,这代人的视野并未紧紧地被小屏幕锁定,也并没有被所谓的“内卷”吞噬。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但当代青年和任何一代年轻人一样,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
学者的回答引导青年适应社会变迁
面对众多青年的提问,先锋书店品牌活动策划团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邀请相关学者先后做了五场“答青年者问”的特别活动。受邀而来的学者们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武断的答案,作为富有同理心的前辈,他们引领青年破开当前面临的团团迷雾,露出隐藏于迷雾底下纵横交错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地图。
面对“如何摆脱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理性和绩效束缚”这一问题,学者汪民安说,实际上在不同时期,都有人对高度秩序化、制度化的社会有过抵抗,“比如说‘躺平’,实际上就是为了摆脱高绩效、高竞争社会的一个策略。”但他提出,绝大多数人仍须在社会系统中谋生,完全的逃离几乎不可能。他因此强调,人仍应保持内心的火花,不放弃对美、情感与自由的渴望,不丧失批判的意志,“要有梦想,有理想,对生活有期冀”。
社会学教授郑作彧在回答“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提问时,他直指问题的核心架构,犀利地指出,青年之所以有“选择焦虑”,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应试教育中“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我们在大学之前,主要任务就是被考试。考试会逼着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某个被他人规定好的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的功能就是去填好这个标准答案。问题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了”。他举例说,很多人都在问,选哪一个学科好找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是保证你能做到退休的?这些问题统统都没有标准答案。他认为,能问出这个问题,就是当代青年最大的问题。“因为当你会问这个问题就表示你还在期待别人会告诉你一个答案。问题是,他们都在想办法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可是没一个答案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他鼓励年轻人进行一场思维革命,从“我该怎么办”的被动追问,转向“我该如何实现它”的主体性探索。“要想办法活成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不是别人眼中的NPC”。而他自身的经历——从“学渣”、插画师、厨师到教授——就是最为生动的注脚。
面对“网络热梗是否冲击了人们精确表达情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问题,郑作彧指出,网络热梗的风险在于其作为一种现成的表达模板,可能让人停止细致的情绪梳理与个人化思考。他以“杀猪盘”一词为例,指出这个词本身是犯罪者对受害者的蔑称,使用这个词加深了对受害者的污名化,以此警示我们对任何流行概念都应保持批判性距离。
“关系的本质是否就是价值交换?”作为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者,李新雨一阵见血地指出,“首先我不太觉得关系是价值交换,那是做生意。‘情绪价值’这词很流行,在我看来,它与‘爱情买卖’没太大区别。你得让我开心,得哄着我,情绪价值变成了关系当中的一种资本。”
青年的提问或私密或宏观,或个人或本原,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学者们尽力做出回答,甚至对于“只想泡书店,不想工作成家”这样的“消极”心理问题,学者们也未作道德评判,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个建设性问题:如何将个人偏好转化为一种可持续、有产出的生活模式?这背后,是一种将选择权与责任一并交还给青年的尊重。
在不确定的时代要拥抱可能
在社会学家眼里,当下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张力、技术革命的高速迭代、社会结构的快速分化与流动性增强、信息爆炸与“真相”的模糊等等,都让现代社会处于“不确定”之中。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液态现代性”的时代,一切都在流动,没有永恒不变的结构与规则。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年轻人容易产生“未来不可控”的焦虑感。对职业前景、情感关系、人生意义的不确定,让他们处于迷茫、彷徨与无措之中。而当“中心”被消解,“权威”被解构,而新的共识尚未形成时,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多元选择的背景下,“什么才是对的?”“我该信什么?”,是青年普遍的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建立在“标准答案”之上的线性人生叙事正在瓦解,青年们被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无限游戏”之中。在学者们看来,这场发生在书店里的问答互动,其意义超越了个体困惑的解答。而学者们的回应,无一不是在引导他们适应时代变迁:拥抱可能,勇敢试错,为自己的人生脚本负责。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