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用《最后的狂欢》为蓬皮杜“炸”出争议性“告别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4 07:22:00
当法国蓬皮杜中心标志性的外露管道被浓烟短暂笼罩,蔡国强用一场充满张力的白天烟花秀,为这座即将闭馆五年的现代艺术圣地写下了争议性的“告别辞”。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2日,这场名为《最后的狂欢》的表演,本应是艺术与建筑的对话,最终却在掌声与嘘声中成为关于创作边界的公共讨论焦点。
![]()
蓬皮杜中心是位于法国巴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地标,全称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该中心由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于1977年设计建成,占地7500平方米,外露钢骨和彩色管线是其标志性特征。
其拥有欧洲最大的现代与当代艺术收藏,涵盖了从1905年至今的每一个主要艺术运动。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还融合了图书馆、研究机构和表演空间等,成为当代生活的催化剂,对巴黎的城市更新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蓬皮杜中心自1977年开放以来,已接待3亿人次游客,建筑物损耗严重。其标志性的外立面展示管道磨损,内部的供暖和制冷系统、自动扶梯和电梯等部件也需要更换。此外,大楼内还含有需要紧急清除的石棉,且存在能源标准不达标、展览面积不足、无障碍设施欠缺等问题。为了保证场馆继续使用,对消防设施和残疾人通道等进行升级改造,重新设计馆内展览空间,扩建公共图书馆,蓬皮杜中心决定于2025年9月22日开始闭馆,进行为期5年的翻修,预计2030年重新开放。
作为蓬皮杜中心翻新前的压轴活动,蔡国强的创作延续了其标志性的火药艺术语言。他将这座1977年落成的建筑外墙视作巨型画布,试图通过烟火的瞬间绽放与消散,诠释“告别与重生”的主题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创作团队甚至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测算烟花轨迹与配色,让传统爆破技艺与现代科技产生碰撞,呼应蓬皮杜中心始终秉持的先锋实验精神。蓬皮杜中心主席曾评价,这样的创作“完美体现了蓬皮杜精神”,意在为建筑的阶段性落幕留下艺术注脚。
![]()
然而,现场呈现的效果却与预期形成强烈反差。伴随烟火绽放,大量浓密黑烟迅速蔓延至整个街区,将建筑包裹成“火灾现场”般的景象,刺鼻气味穿透门窗涌入周边民居,街道能见度大幅降低,形成网友调侃的“五彩斑斓的黑”。一位居民在社交平台抱怨:“烧焦味在房间里都能闻到,整条街弥漫着爆炸粉尘,对呼吸道危害太大了。”除了环境影响,烟花装置紧贴外墙管线的设计也引发安全疑虑,现场不仅有观众鼓掌,更夹杂着清晰的嘘声与抗议声。
![]()
争议的余波很快扩散至艺术界。原定于10月23日巴黎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举办的“蔡国强与卡地亚基金会”对话活动突然取消,相关信息从官方平台紧急撤下。这一变动被普遍解读为对烟花秀争议的回应,毕竟就在一个月前,蔡国强因“喜马拉雅炸山事件”刚经历过公众质疑与致歉,此次巴黎表演无疑让艺术伦理的讨论再度升温。反对者认为,用公共环境代价换取艺术奇观违背创作责任,支持者则坚持,烟火的瞬间性本就暗含对“消逝”的哲学表达,黑烟与混乱恰是真实的艺术部分。
当烟雾最终散去,蓬皮杜中心将迎来五年修缮期,而《最后的狂欢》留下的讨论远未落幕。这场表演如同一块棱镜,折射出公共艺术在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间的永恒张力——艺术或许可以拥抱狂欢的野性,但永远不该脱离对他人的尊重与对环境的敬畏。正如蓬皮杜中心的闭馆是为了更好地重生,这场争议或许也将成为艺术创作边界探索的重要注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