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3 21:41:00
10月19日下午,张庆国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作家协会承办。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任远征,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何继禄,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云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杨荣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副总编辑胡晓舟出席会议。贺绍俊、张陵、徐剑、梁鸿鹰、徐可、顾建平、刘颋、刘琼、李林荣、宗永平、李琭璐等十余位专家及《绿色的火焰》作者张庆国参加研讨会并发言。本次会议由赵彤担任会议主持,梁鸿鹰担任学术主持。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
张庆国,云南昆明人,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原主席,《滇池》文学杂志原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长卷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著作四十部。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2021年“中国好书”提名、首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作品奖、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
赵彤在致辞中表示,在刚刚举行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好的报告文学应成为时代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要以真实性为生命,以思想性为灵魂,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命运、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绿色的火焰》的创作和出版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和生动实践。该作品以大后方文化抗战为核心主线,立足历史事实,系统展现战时知识分子以文化为武器,赓续民族文脉的奋斗历程,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创作空白,丰富了抗战题材作品的内容体系。
范稳表示,《绿色的火焰》视野宏阔,写法新颖,史料生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张庆国的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紧随时代步履,以历史关照现实、用现实之光照耀历史的典范。他克服种种困难,只身深入到生活一线,在钩沉历史的同时实证细节,在现实发现中审视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让《绿色的火焰》拥有了抗战文学书写的全新模式,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坚忍不屈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高贵品德。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称赞《绿色的火焰》是一部“不一样”的纪念性作品。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认为,《绿色的火焰》对抗战时期的昆明、桂林、武汉、成都、重庆、延安等地作为熔炉的文化多样性进行了细致记录。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绿色的火焰》通过梁思成、林徽因、钱穆、费孝通等人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绿色的火焰》用文学的笔法,让那些‘为往圣继绝学’的大先生们在文字里鲜活起来,体现出他们内在的韧性,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表示,《绿色的火焰》体现出一种现场感,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在南昌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研讨。他认为,张庆国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像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一样行走在大地上,怀着温馨的敬意和尊重,以现在在场的方式来呈现那段逝去的历史。《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表示,在《绿色的火焰》中,他看到了张庆国作为一名小说家的重要性。在开始写作之前,张庆国花费大量时间实地考察,寻找对写作对象的具体感触,这也正是小说家身份赋予他的特质。
《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绿色的火焰》立体呈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让历史重现,让历史人物重新走到我们身边,这是一部真正实现了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的作品。《文艺报》总编辑刘颋表示,《绿色的火焰》的写作是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最好的坚持。在实地探访和前期大量案头准备之外,这部作品还很好地体现出报告文学写作的局限性,同时给这种局限性以最大的尊重和容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表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需要把远去的人、事,以及文献中的信息,激活还原到当代人面前,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力量和智慧的启迪。农民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李琭璐表示,报告文学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记录平凡、日常的烟火气息,为后世留下立体、鲜活、有温度、有细节的时代记忆。
张庆国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法、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田野调查的行动性,社会情怀和强烈情感,以及由实而虚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吸引着我。在每一部报告文学写作当中,除了案头资料和实地调查,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是文学表达。对我而言,创作《绿色的火焰》的寻访之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去寻找文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文学的力量和感染力。我今后肯定还会写,希望我能写得更好。”活动最后,胡晓舟作会议总结,她对领导和专家们对《绿色的火焰》的大力支持与精彩见解表示感谢。
通讯员|王若凡、杜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