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亮点纷呈:以“叠影”为轴,同筑影像与空间的共振现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5 17:14:00

日前,NAFI南京国际艺术季在南京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艺术季以“叠影”为主题,由策展人张莉娸、贺潇、孟宪晖联合策划,汇聚30家国内外优质画廊与艺术机构,以影像艺术为核心,展开一场跨越媒介、地域与代际的深度对话。从传统艺博会转型为持续两个月的艺术季,NAFI以“策展+影像+在地联动”的新形态,深入城市肌理,构筑一座流动的艺术发生场。

建筑与影像的叠影:空间作为叙事载体

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独特的建筑结构,在设计之初就充分发掘移动视角、不同空间层次以及广阔薄雾与水域的优势,展现出中国早期绘画深邃交错的神秘空间特色。分布在三个楼层中的作品则与空间形成多重呼应:香格纳画廊曹澍的影像装置《无限和无限加一》(2020)以8通道3D渲染与实拍结合,构建孤岛招待所的无限回廊,在不同高度的楼梯上讲述着艺术家眼中的世界;空白空间李燎的《厕所在前边,右转》(2024)将日常指示性话语转化为黑白影像,嵌入转角通道,观众在穿行中遭遇艺术家对生活琐碎仪式的凝视,建筑通道成为现实与虚构的过渡地带;来自天线空间的尉洪磊作品《螺旋雨-隧道里的踢踏舞者》被采用分割式的色条来扮演背景,绘画中的母版多源于摄影,背后实则是一名正在拉弓的箭手,其姿态正指向展览空间的窗外。

自然与生态:隐现的共生与危机

本届艺术季中有多件作品直面自然生态的变迁。常青画廊庄辉的《祁连山系-08》以7段红外感应影像捕捉夜幕下的野生动物,镜头前它们悄然穿行,揭示人类退场后自然生命的真实节奏;Tong画廊于航的《抛山填海》(2024)以双频影像与3D打印山体雕塑,重构大连填海机场的地质切割过程,虚拟山体在屏幕间坠落,质疑人类对地貌的暴力改写;MOU PROJECTS杨丁柳的《Bird》(2019-20)以沉默镜头凝视鸟类动态,将不可见的“目光”转化为可见的影像诗;万一空间八木良太的《海与节拍器》(2009)则在面向观赏南京城远景的最佳视角处终止,通过节拍器的规律声响与海浪起伏的对比,探讨时间与自然节奏的辨证关系。

劳动与身体:时间中的仪式与抗争

劳动主题在影像中被赋予仪式感与批判性。来自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莎伦·洛克哈特的《EXIT》(2008)以41分钟固定镜头记录巴斯铁工厂工人下班场景,步伐与手持物构成沉默的编舞,致敬劳工运动历史;空白空间李燎的《神经性皮炎》(2024)记录艺术家在饥饿状态下阅读书籍时皮肤病的发作过程,将生理反应与精神压力并置,探讨身体作为劳动载体的脆弱性;其《艺术1 Art 1》(2024)则通过岳父编织桃木帘子的行为,映射家庭劳动与艺术生产的交织;缺席画廊的薛萤作品《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更呈现了因为常年承担着主要家务劳动的母亲,如何对厨房的规划与使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信念与主权意识,将对着空气的比划化为仪式。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艺术家试图抓住那一缕溢出的忽暗忽明。

现实处境:技术、身份与记忆的纠缠

赛迪HQ画廊马丁·希姆斯的《Meditation》(2021)以数字影像探索冥想与自我观照的边界,在色彩与声音的流动中质疑数字时代的精神归属;魔金石空间黄安澜的作品则通过虚拟偶像“思明”的独白,解剖纯真与暴力的共生关系;以是空间多洛塔·加文达与艾格勒·库尔博凯特组合的《无嘴:第二部》(2021)以GAN动画重构波罗的海亡灵祭仪,消解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阿拉里奥画廊王晨的《破碎的愉悦》(2023)借戏服表演与数字地形,隐喻流散移民的身份重构;就在艺术空间张徐展的《白蚁喂食秀》(2024)更以荒诞动画模拟虫族因电缆啃噬引发的能源危机,将气候灾难转化为一场昆虫复仇的黑色寓言。

从“博览会”到“艺术季”:南京的城市文化进阶

本届艺术季参展艺术家涵盖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呈现出当代艺术生态的多元面貌。从国际重量级画廊如纽格赫姆施耐德、赛迪HQ,到南京本土空间如逸空间等,展览既聚焦影像媒介的实验性,也强调在地文化的互动性。正如清影艺术空间带来的宾雅的《烛光行走》(2025)所呈现的那样,以鞋尖烛火丈量城市夜行,在微光中叩问个体与空间的诗意关系。

NAFI总策划孔超在开幕式上表示,艺术季的转型是“以城市为展场,连接机构、画廊与公众的长线实践”。未来两个月,NAFI还将推出NAFI BAZAAR市集、影像放映与工作坊系列活动,进一步打破艺术与日常的边界。正如策展团队所言:“‘叠影’不仅是影像的视觉特性,更是记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交织——在这里,观看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一场共振的现场。”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