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寻迹中华门:一段跨越八十年的抗战记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6 19:15:00
9月14日,扬子晚报“繁星读书会”与朴阅书店联合举办的“读城”第三期活动走进中华门。这座巍然矗立的城门,不仅是南京的历史地标,更是八十多年前中国军队誓死抵抗日军的重要战场。至今,城墙上仍深深镌刻着战争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壮烈的历史。
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地方史学者陆晖作为领队导师,从地理空间与历史纵深双重维度,系统解读中华门保卫战的历史意义与文化脉络。
作为南京的正南门,中华门承载的抗战记忆并非孤立于时空之外。要真正理解这场战斗的战略意义与精神价值,就必须回到它的地理原点,读懂它背后的城市历史。
活动从中华门脚下的长干桥开始。陆晖首先介绍了长干桥、长干里与南京城墙的渊源。这里曾是南京最早的居民聚集区,六朝时期便已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堪称南京城的“文化发源地”,是这座古都真正的“根”。
与长干桥紧密相连的中华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六朝时期,这一带尚属城外廓,仅设篱门为关;至五代十国时,杨吴筑城,长干里的一部分被纳入城内;明代朱元璋进一步扩建加固,终使这里成为南京防御体系的重要枢纽,而长干桥也由此成为进出南京的交通要道。
在城门之下,陆晖展示了多张珍贵历史照片。其中一张摄于1937年南京保卫战期间,城墙上方“誓复国仇”四个大字清晰可见——那是守城将士与日寇血战到底的铮铮誓言。“墙上这些弹痕,就是那场战斗留下的真实印记”,陆晖指着墙体说道。彼时,中华门城楼在激战中不幸被毁。
跟随着陆晖的脚步,“读城”小组登临城墙之上。放眼望去,城墙巍峨、秦淮蜿蜒,不远处的雨花台苍翠依然,地理格局一目了然。在这里,陆晖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场景:中国军队在南京布置三道防线,雨花台为第二道,城垣则是最后屏障。1937年12月11日,日军猛攻雨花台,中国守军退守城内。部分日军紧紧尾随,一度冲进城内。我军与之展开惨烈白刃战,最终全歼突入日军。
尽管12日中午城门终告失守,但直到深夜,中国军队仍没有放弃抵抗,屡次试图夺回中华门。壮怀激烈,令人动容。
活动结束后,许多读者仍沉浸其中,围绕陆晖继续交流。一位读者感慨道:“以往只知道中华门发生过抗战,但将地方史志与军事历史结合起来的讲述,还是第一次听到——既深刻又鲜活。”
此次“读城”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巡礼,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秦淮河与大报恩寺塔的静默见证下,中华门抗战故事,依然被聆听、被铭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