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家里家外 2》原班人马续温情,30 天慢工打磨短剧 “大制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6 19:12:00

今年 3 月,川渝方言年代剧《家里家外》,凭借浸润生活的川渝风情与直抵人心的家庭叙事,打破短剧题材边界,成为现象级爆款。近日,这部作品的续作《家里家外 2》于重庆正式开机,预计 10 月 2 日杀青。在短剧行业平均拍摄周期仅 7 天的快节奏背景下,该剧以 30 天的拍摄时长突破行业常规,堪称短剧领域的 “重量级制作”。日前,剧中主角陈海清与蔡晓艳的 “家” 开放探班,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制片人刘菲,以及主演王道铁、孙艺燃等主创,分享了这部续作的创作初心与幕后故事。

以 “家” 为核,

让温暖与爱延续

作为《家里家外》的续作,《家里家外 2》始终紧扣 “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 这一核心主题,将时间线拉至 1986 年 —— 此时陈海清与蔡晓艳迎来了第三个孩子陈三轮,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家庭生活中难免出现新的挑战与变故,但一家人始终携手同心,在时代浪潮中努力把日子过好,续写着小家庭的烟火温情。

“我们团队最偏爱‘家’的故事,因为爱与温暖是能跨越年龄、地域的共鸣点,也是我们一直想在作品里传递的核心。” 谈及创作初衷,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坦言,《家里家外》播出后收获的观众好评远超预期,“那种观众与作品的‘双向奔赴’,让我们格外珍惜这个故事。所以我们想把这家人的美好延续下去,也让观众心中的那份温暖感一直留存。”

此次《家里家外 2》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创作班底,更实现了主演阵容的全员回归。除了陈海清、蔡晓艳这对核心角色外,家庭新成员陈三轮的登场的同时,蔡晓艳的外甥周大为、“婆婆的婆婆” 等新角色也将加入,为剧情注入新鲜看点。在风格上,相较于第一部的 “走心治愈”,续作将更偏向 “轻松生活流”,融入更多贴近生活的笑点,让家庭故事既有温度,又有烟火气。

对于回归剧组,主演王道铁与孙艺燃满是归属感。孙艺燃直言,剧中那个 “生在重庆、长在成都” 的泼辣角色蔡晓艳,对自己而言像是一次 “重生”:“剧本围读的时候,我就被剧情打动到哭,特别期待再‘活’一遍蔡晓艳的人生,再体验一次她的酸甜苦辣。”

王道铁也分享了对角色陈海清的理解:“现在陈海清已经成了我性格里的某一部分。通过这个角色,我也懂了四川男人‘耙耳朵’不是‘怕’,而是‘爱’—— 他们很少说甜言蜜语,但会把在乎藏在行动里。就像剧里那句台词‘遇到事情不要慌,天塌下来有我顶到’,这就是父亲对家庭的担当,也是这个角色最打动人的地方。”

5 位编剧 3 月磨稿,

三易其稿求 “破圈”

“爆款在前,续作怎么比第一部更出彩?” 这是《家里家外 2》主创团队从筹备初期就面临的核心课题。“拍续集的压力比做新剧大得多,观众的期待值已经拉满,我们不仅要守住第一部的优点,还要给大家带来新惊喜。” 制片人刘菲坦言。

作为听花岛的原创 IP,《家里家外 2》的剧本创作堪称 “攻坚克难”。赵优秀透露,团队特意组建了 5 人编剧组,耗时 3 个多月完成剧本,“这份工作量,相当于做 5 部普通短剧。从性价比来看,显然不如拍普通短剧高效,但‘家庭’是我们最想深耕的题材,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为了找到 “温情” 与 “新鲜感” 的平衡点,剧本经历了三次颠覆式修改:“一稿的哭点很足,但整体偏沉重,我们自己看完都觉得‘累’;二稿调整后不沉重了,却又太‘平’,生活流的细节多了,戏剧张力又不够;到了三稿,我们 5 个编剧加总制片人每天凑在一起脑暴,把每个情节、每句台词都反复打磨,最后才定下大家都满意的版本。”

800 件服装 + 3 天定妆,

还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烟火气

走进《家里家外 2》的拍摄现场 —— 陈海清与蔡晓艳的 “家”,仿佛瞬间穿越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久、飞鸽牌自行车靠在墙角,墙上贴着费翔海报与中国女排的合影,桌上摆着《大众电影》杂志和《七龙珠》贴纸,就连四川人吃饭离不开的 “洗澡泡菜”,剧组都专门准备了泡菜坛,每顿饭都会捞一碟上桌,细节里满是年代感。

由于剧情横跨 11 年,剧组在服化道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光是服装就准备了 800 多件,不仅主角的穿搭要贴合不同年龄段的身份,就连群演的服装也经过精心设计与搭配。“这次定妆整整花了 3 天,是我们做过的短剧中定妆时间最长的。” 赵优秀介绍,后续拍摄中期,团队还会给陈爽、陈一帆等 “长大” 的角色进行二次定妆,“刘嬢嬢、童年周大为等十多个配角,也都有专属的定妆方案,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色都‘像从那个年代里走出来的’。”

美术指导钧源也透露,《家里家外 2》的美术工作量堪比一部电影:“哪怕是戏份很少的闪回镜头,我们对场景的要求也不降低。比如 9 月 4 日拍的一场开业戏,只有几句台词,但我们换了三四个场景来拍,就是为了还原当时的街景氛围,让年代感更真实。”

在短剧行业追求 “短平快” 的当下,听花岛却始终坚持 “慢工出细活”。据介绍,团队每年会将 20%-30% 的资源投入到 “探索行业上限” 的作品中,无论是《家里家外》的方言年代剧,还是《正义之刃》的现实题材、《没关系是家人啊》的温情叙事,都是他们对 “短剧边界” 的突破。

“行业里缺少什么,我们就想做什么。” 赵优秀说,听花岛的创作使命一直是 “用短剧治愈世界”,“我们希望做‘观众喜欢’和‘团队想做’的交集 —— 既能让大家在短剧中看到有温度的故事,也能改变外界对‘短剧 = 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这种坚持可能慢,但我们觉得值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庆苗苗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