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读城 | 一座城,一个人:约翰·马吉留在南京的“读者书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7:40:00

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为南京大屠杀留下影像铁证。在南京沦陷前后,他担任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参与救援了数十位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

约翰·马吉为何到南京来?旅屐所至,在南京留下哪些遗痕?9月7日下午,扬子晚报“繁星读书会”与“朴阅书店·城史常谈”联手举办的系列“读城”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挹江门下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参与活动的30余位读者,在专家的带领下,一同寻访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身影。

穿过挹江门城楼,“读城”活动的参与者们来到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内,找寻约翰·马吉的踪迹。

据校方介绍,十二中校园内有6栋民国时期的中式建筑,均为约翰·马吉当年利用个人资金或个人筹集资金修建。它们分别是:约翰·马吉故居、道胜楼、尊道楼、益智楼和双楼。

一进校门,“道胜楼”就映入眼帘,这栋楼是约翰·马吉1916年所建,现为教师办公楼。此次活动领队、朴阅书店老板许剑峰向大家介绍了这栋楼的来历。

约翰·马吉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一个富裕家庭,大学就读于耶鲁大学,之后在马萨诸塞州的神学院继续学习,毕业后加入美国圣公会。当他以圣公会牧师的身份被派往中国,就来到了南京下关,此后一直在这里工作。中国当时落后贫穷的条件促使马吉回美国筹款,用于在南京建设学校和教堂。“道胜楼”取名“道胜”,是“以道胜世”之意。

在道胜楼后面不远处,是一栋双楼,也是约翰·马吉当年所建。现在已是学校的图书馆和校史馆,长廊专门打造成学生的“读者书房”,同学们可以在这里阅读、写作业、交流探讨,成为学校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有参与活动的读者注意到绕着双楼外墙,刻了一圈汉字。地方史研究者罗杰士介绍说,这一圈汉字是七句箴言,由约翰·马吉先生于百年前镌刻,它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涵盖办学思想、教育意义、育德标准等内容,是学校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注意到,这七句箴言,选自《论语》《中庸》还有曾国藩、陈宏谋等人的名人名言。如“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等。约翰·马吉的中文能力有这么强吗?原来,为了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约翰·马吉曾聘请了两年的家庭教师,竭尽所能地去学习中国文化。对《论语》《中庸》,他并不算陌生。

在参观完双楼后,活动小组来到一栋砖瓦搭建的双层洋楼面前,这是马吉故居。灰色的外墙、中式的飞檐与白色西式窗框相结合,中西风格融为一体。

如今,在这栋楼的一层,陈列着与约翰·马吉有关的图文历史资料。展陈中,有一幅马吉与家人的大合照引起了大家注意。许剑峰介绍说,这张大合照包括了约翰·马吉的大儿子小约翰:他1922年出生于上海,回国后加入了空军准备参加反法西斯战斗,但1941年在训练中不幸遇难。他留下一首诗《高飞》(High Flight),虽然很短,但在美国空军界流传至今,可以说是飞行员必背。

在马吉故居最里面,是以“穿越80年历史,南京今昔”为主题的一整面墙的照片,拍摄地有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挹江门、南京师范大学、珞珈路、励志社旧址等地方。这些照片,既有约翰·马吉本人所拍,也有其孙子克里斯·马吉根据他留存下来的影像,“故地”重游拍摄所得。从中可以看到,南京这座城市在那场浩劫中经历过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的崛起与蜕变。

此次“读城”活动分为室外场与室内场。下午两点半,室内场《寻找马吉影片》一书作者陈旻在朴阅书店详细介绍了马吉影片的寻找经过。

约翰·马吉在南京沦陷前后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拍摄的影片,是迄今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1938年2月乔治·费奇(当时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总干事)将马吉所拍影片的胶片缝在大衣里从南京秘密带往上海,然后制作了拷贝送给英美德三方各一份。费奇回到美国后,也多次放映马吉影片向外界披露日军暴行。20世纪后期,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甚嚣尘上,甚至将马吉影片称为根本不存在的“鬼片”。直到1991年,马吉影片被发现并公之于世,这一铁证有力地驳斥了他们。

据陈旻介绍,在2017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身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的她接到任务,要采写一组关于海外华人关注与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闻专题报道。正是在这次采访中,陈旻了解到邵子平手中有相关影片。 邵子平出生于南京,早年留学德国,曾在联合国总部工作。

为了驳斥、反击日本右翼谎言,邵子平等人1991年3月发起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并任创始会长。

邵子平是在1990年12月德国对外披露的《罗森报告》中得知有马吉影片的存在。自1991年7月1日起,他便在美国寻找马吉后人及影片。陈旻介绍,邵子平从圣公会入手查找马吉下落,7月9日,他得知马吉儿子大卫·马吉居住地,“竟跟他只隔了一个街区”!当天,他便迫不及待地登门拜访。

邵子平寻找马吉影片可谓一波三折。陈旻在《寻找马吉影片》一书中写到:当时不光邵子平在寻找马吉影片,还有一位日本记者加登英成也在寻找。7月9日当天,大卫·马吉在约翰·马吉留下来的资料中并没找到相关影片,以为是他的儿子马吉三世将影片送给了加登英成。但7月12日,不甘心的邵子平再次登门,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仔细查找,终于在地下室凌乱的货架上发现了一堆小方纸盒,每个巴掌大的小方盒里盛放着一小卷胶片。小方盒上有马吉牧师亲笔标注的胶片内容。根据胶片内容,他们挑选出13个小方盒,这就是马吉牧师当年拍摄记录南京大屠杀的13本胶片原片。这13盒胶片最终被翻拍成时长37分05秒的“一吋盘”广播级磁带。 十余年过去了,这个“一吋盘”电影胶片还在吗?陈旻联系上了邵子平。

邵子平告诉她,联合会第二任会长陈宪中家里开印刷厂,有个仓库,联合会的资料物品都堆放在这里。邵子平推断,“一吋盘”可能在陈宪中那里。2018年10月8日,邵子平告诉陈旻,那个“一吋盘”找到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的影片时长只有17分钟。这个37分钟的影片是否可以入藏纪念馆?最终,在陈旻的努力促成下,几经波折,“37分钟版”“一吋盘”入藏南京。

提起参与寻找马吉影片的海外华人邵子平、陈宪中等人,陈旻很有感触,在活动现场,她不止一次说,“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创造历史”,只要葆有良知与正义。这让人想起热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馆》,表现的同样是平凡人爆发出的强大力量。

此次“读城”活动,我们从凝固的建筑与流动的思想中,再次触摸到这种强大而坚韧的力量——那是对人性的坚守、对文明的敬意,以及在黑暗中依然坚信光明的勇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下期“读城”活动招募

时间:9月14日

地点:中华门

主题:城市保卫战——钢铁防线上的血与泪

招募:20人(免费)

本次活动邀请地方史学者陆晖全程陪同讲解

有意者扫描二维码报名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