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超江苏|书法家言恭达通临《散氏盘》十八条屏解析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6:17:00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铭文典范,约铸造于周厉王时期(公元前9世纪),因铭文中多次提及“散氏”而得名。《散氏盘》书写风格亦突破传统金文的庄重整饬,呈现出自由率意的特征,是金文书法从“规范”向“个性”过渡的典型代表。
当代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以八尺巨制临写《散氏盘》,向经典致敬。言恭达篆书向来以“笔力扛鼎”著称,此次通临《散氏盘》,更是将其篆书笔法中“篆籀笔法相融”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散氏盘》原铭因铸造工艺与岁月侵蚀,线条自带“曲直相生、刚柔相济”的天然意趣,而言先生以笔追金,在宣纸之上再现了这种历经三千年的奇逸风骨。其起笔多采用“逆锋切入,中锋逆进”,笔锋如“虫蚀木”般缓缓入纸,既保留了《散氏盘》“方中寓圆”的典型笔法特征,又融入了甲骨文“瘦劲峭拔”的笔意,让每一根线条都似青铜铸就,兼具古朴与灵动。
行笔过程中,“提锋逆入涩行”的运用堪称精妙。他借鉴《散氏盘》线条的自然粗细变化,在书写时通过手腕的灵活转动调节笔锋压力,使线条中段常现“粗细交替”线态变化的韵律,如老树虬枝般遒劲而富有生命力。这种处理既不同于原铭因铸造产生的熔制变化,也有别于后世书家刻意追求的规整与刻板,而是以“人为的自然”再现了金文的率真意趣与自然书写性的当代创造。收笔处则“戛然而止”与“渐弱淡出”交替使用,短画收笔如“断崖截壁”般果断,长画收笔则似“长河落日”般舒缓,将《散氏盘》“不拘一格”的笔法特质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笔墨语言。这种以“力”为核心的笔法体系,是对《散氏盘》金文笔法精髓的深刻把握。
《散氏盘》作为西周金文变革期的代表,线条中蕴含着丰富的运动轨迹,而言先生以篆籀笔法为骨、墨态善变为韵的笔法组合,不仅还原了线条的内在张力,通过笔锋的细微调整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此是其篆书“力透纸背”笔力的生动体现,让平面的青铜铭文在笔墨中获得了立体的艺术生命。
《散氏盘》的结体以“跌宕错落”闻名,字形如“星罗棋布”,疏密对比极具天然之趣。单字处理上,他保留了《散氏盘》“上紧下松、左收右放”的结体特征,重心下沉,同时强化了字形的动态变化。既延续了铭文的天然之美,又融入了当代书法的构成意识,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值得称道的是八尺十八条屏的整体章法。他摒弃了传统临作“字字对齐”的刻板排列,以“错落有致”的布局呼应《散氏盘》铭文在器物上的自然分布。这种章法处理暗合《散氏盘》作为土地契约铭文的实用属性,其文字排列随器物弧度自然变化,而言先生以笔墨的浓淡润渴导演出这种天然布局,使人工创作的作品获得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不得不钦服与赞叹!
言恭达的十八条屏通临《散氏盘》,不仅是一次对西周金文经典的致敬,更是一场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对话。他以沉雄的笔力再现了《散氏盘》的奇逸风骨,以灵动的结体捕捉了原铭的烂漫气象,以丰富的墨法赋予了作品岁月的厚重。这组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于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临创转换”的鲜活范例,让人们明白临摹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理解、吸收、再创造的过程。
识别二维码参与书超江苏
言恭达先生通临《散氏盘》十八条屏部分内容欣赏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