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无名战场④ | 铁血青阳:苏皖抗战关键战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17:41:00

洪泽湖西岸,古汴河与老濉河交汇处,是一座占地120余亩的世纪公园。这里曾是老青阳镇所在。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古泗州四大古镇之首,同时也让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40年冬,这座千年古镇,成为八路军与日伪军反复争夺的“生死线”。

1940年秋,八路军第五纵队执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任务,第6团奉命坚守以泗洪为中心的皖东北地带。1940年12月的一天傍晚,6团团长胡继成得到消息,敌人要来扫荡,当即召集干部,作出预案,部署兵力。

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泗洪县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陈波介绍,当时八路军在主要交通要道均布置了兵力,在东郊祠堂、北河沿及北桥头、南渡口、镇西端,也筑了简易工事,而警卫连的两个排则置于镇中央,作为机动,策应各方。

战斗发生当天,日军在晨雾中逼近,同时,四周犬吠不断。我军十分警醒,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到上午8点多,日军发起进攻,当日军逼迫我军阵地时,我预伏部队跃出堑壕、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个突击让大出敌人预料,日寇遭到重创,大部纷纷后溃。

但有约30余人的小股敌兵退走不及,被压迫进一幢茅屋内困守待援。此后,敌为接应被围之敌,连续对我发动了三次攻势,都被击退。到下午3点,我军在战斗间隙,组织两个排,利用苇草堆作掩护,突然从正北强渡老濉河,向北岸桥头和北堤西段猛攻,歼灭伪军50余人,缴获战马30余匹,将北堤全部占领,并以大部增援东北角,拊敌侧背,使敌处于我交叉火力之下。此时,镇区居民见部队狙击日伪军,迭获胜利,受到鼓舞,纷纷拥到河边,向我军欢呼致意,这更增添了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的决心。

这时,东面日军又多次发动攻势,都被遏阻。傍晚6点,我军向被围困的小股日军发动火攻,茅屋着火,烈焰腾空,30余名日寇尽数葬身火窟。

“此次青阳镇保卫战,歼灭日伪110余人,缴获战马30匹,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陈波说。

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我军战略性撤退。到1941年2月初,张爱萍率领3师9旅由淮海区重返皖东北,收复青阳镇。

泗洪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陈子兵介绍了此次战斗的经过。1941年2月上旬,新四军三师第九旅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团和警卫营在旅长张爱萍率领下,冒着大雪回到皖东北界集、山子头一带。皖东北地委书记张彦、专员刘玉柱等前去向张爱萍汇报敌情。大家一致决定,先拔除青阳敌据点。

2月11日,随着夜幕降临,参战各部悄然向青阳镇靠近。21时,两颗耀眼的信号弹凌空升起,攻击青阳镇的战斗打响。陈子兵介绍说,作战中,张爱萍登上一座小炮楼,查看伪军火力点。小炮楼临街的一面有个长方形的瞭望孔,用一块砖头堵着。张爱萍连续几次抽掉砖头察看敌情,若不是同行的人将他拉开,一颗自孔外射入的子弹就打中了他。

我军突破伪军外围据点后,冲至青阳街心。这时,伪炮楼的机枪火力仍然很猛,张爱萍命令调来“王牌”武器。所谓“王牌”,是一挺从日本飞机上拆下来的机枪。这对当时的我军来说,是非常好用的武器了。结果,“王牌”发威,只三发子弹即贯通炮楼,伪军随即缴械投降。

上午9时许,青阳镇被攻克,盘踞在此的伪军一个团全部被歼,共俘伪军600余人。之后,第九旅又经过40多天连续作战,扫除了青阳镇周边的日伪军据点,恢复了皖东北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陈波告诉记者,此役对皖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很大意义:青阳镇控制着苏皖边界的交通要道。拿下青阳,就意味着控制了连接洪泽湖西岸与皖北、苏北的重要节点。为在皖东北地区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成功楔入了这个战略区域。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记忆从未走远。当年的战场,现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从血火抗争到安居乐业,绿树掩映的民居、繁忙的街道,青阳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有些历史需要被看见,有些牺牲必须被铭记。

出品人 刘大颖 杨中华

监制 孙庆 刘立军

策划 冯秋红

统筹 沈萌溦

编导 崔洪曙 杨恒国

文案 臧磊

拍摄 杨恒国 朱信智

剪辑 赵岑

鸣谢

中共泗洪县委宣传部

中共泗洪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出品:扬子晚报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