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空遇见敦煌”专题展瑰丽启幕,美育创新实践迎来新契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11:36:00
2025年9月1日,“千年飞天——从长空遇见敦煌”专题展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长空学院瑰丽启幕,同步举行美育工作研讨会,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与科技对话。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专家孙洪才、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华、浙江省嘉兴市人人美术馆馆长陈志英、杭州“此时艺术空间”馆长刘岩、中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朱胜利、作家曹峰峻、艺术家王承昊以及南航教务部部长孔垂谦、牧星学院院长蒋彦龙、南航教授张其凤、闫钧华,书法家郭洪豹,长空学院副院长彭聪、长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庞依达等齐聚一堂,围绕科技与艺术的共振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展览精选北凉至元代40余幅飞天壁画高清复刻作品,以传统矿物颜料与宣纸为媒介,遵循国际色彩标准精准还原原色与笔触,摒弃数字光影,凸显壁画天然质感。展品依年代脉络呈现飞天艺术的嬗变:北凉时期铁线描勾勒西域浑厚,隋唐伎乐天衣袂如云、彩带似水,尽显“满壁风动”;盛唐321窟“双飞天”于深蓝天幕持花撒香,诠释诗意空灵;元代飞天金发托莲,延续佛国余韵。特展复刻元代3窟千手观音壁画与彩塑,再现洞窟艺术中绘画、建筑与雕塑的融合之美。当大家凝视着飞天飘逸的衣袂、佛像沉静的面容、壁画上历经岁月而不褪色的瑰丽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美的震撼,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工程奇迹。
孙洪才老师深情回顾了自己从18岁起投身莫高窟守护的初心岁月。他说,樊锦诗院长有一句话,叫一生一世,“我说我这是一生三世,因为我干了几件事,飞天展览是我多年把莫高窟以及其他地方的各个时代的飞天系统地总结到一起了,用年代把它们分清楚了,它经历了十个朝代。”现场跟随孙老师的步伐,大家领略了各个朝代飞天惊心动魄的美丽:第407窟的藻井三兔飞天是隋代藻井的典范之作。四层莲瓣中心,青金石与朱砂绘制的三兔追逐成环,八身飞天手持香花乐器旋绕飞行。一持锡杖的飞天衣带末端以孔雀石勾出波浪纹,与土红底色的云气相激荡,形成“流云飞虹”的激越感。隋代画师将西域晕染与中原线描糅合,在此朝代的壁画当中,我们能欣赏到前所未有的色彩运用。中唐第320窟南壁的“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灵魂符号。左侧散花飞天回首顾盼,锦裙紧贴肢体,似敦煌夜风掠过月牙泉的波纹;右侧追逐的飞天提膝展臂,飘带尖角划破流云,如琵琶曲中的轮指骤停。——唐代飞天是长安胡旋舞与波斯细密画的结晶,诠释着丝路美学的巅峰……当从蒋彦龙院长手中接过文化导师聘书,孙老师表示,在南航这所以航天科技为特色的学府推广敦煌文化,让“敦煌文物活起来”,具有格外深远的意义。“以工科见长、探索寰宇为使命的高等学府的艺术教学,和敦煌飞天之间有着一种深刻而奇妙的共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敦煌艺术是想象力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飞天形象寄托着人类最古老的航天梦想,其实现不仅依靠艺术灵感的迸发,更需依托严谨的结构力学、材料工艺与施工技术作为支撑。这与南航“艺工融合”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艺术为科技注入灵魂,科技为艺术拓展边界。同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其融合创新的基因,也正是当前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
此次展览与研讨,深刻阐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培植人文底蕴与美学素养,让工程人才兼备艺术的感知力、文化的理解力与创新的跨界力。让每一位南航学子既能够精准计算飞船轨道,亦能由衷欣赏星空壮丽;既能研发先进发动机,也可感知文明进步的澎湃动力。
最远的航天,与最古老的敦煌,在南航长空学院相遇。它们共同指向同一片璀璨星空——那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永恒疆域,也是南航践行“美育与科技融合”人才培养之路的生动注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