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榴籽,一片家国情,江苏学子在伊犁乡土书写实践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9:34:00
7月21日至8月27日,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挺膺向‘疆’来”实践团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特克斯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寻迹文博场馆,触摸历史脉络
在特克斯县中心太极坛展览馆里,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掠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这里陈列的不仅是特克斯从游牧部落到八卦名城的变迁轨迹,更是多民族先民共同开发边疆、守护家园的生动见证。登顶观景台俯瞰全城,八卦布局的街巷如年轮般环环相扣,聚居于此的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等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和谐共生的生活实践。“城的格局里藏着人的格局”实践队员张雨薇在日记中写道,“每一条街巷的交错,都是一次民族情感的交汇。”
农四师六十二团金边博物馆的锈迹斑斑的坎土曼、褪色的军大衣前,讲解员胡秀菊介绍:“1954年,第一批兵团战士背着这些家伙事儿来到戈壁,喝雪水、住地窝子,硬是在荒滩上种出了庄稼。”实践队员姜悦驻足良久后感慨:“兵团精神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各族儿女同心同德、筑梦边疆的生动实践。”
在特克斯中心太极坛展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在农四师六十二团金边博物馆学习兵团发展历程
在伊宁市沈派西域饭店访问工程部经理卿育民(右)
深入村巷人家,采撷团结佳话
实践队员走进伊宁市沈派西域饭店,倾听工程部经理卿育民分享部门里的团结往事:“2019年,我们部门的回族职工马英家出了大事,她丈夫查出癌症,全家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卿育民拿出捐款明细单回忆道,“当时有维吾尔族同事特意送来自家晾晒的草药,说能帮病人补身体;哈萨克族领导第一时间协调医院床位,跑前跑后对接医疗政策;还有汉族同事们自发排了值班表,轮流帮马英照顾孩子、处理家事。”卿育民感慨道,“马英当时红着眼眶跟我说,‘钱能解燃眉,可这份尊重比钱更金贵’。不同民族的同事像家人一样搭把手,才让她撑过了最难的日子。”
在伊犁特克斯县哈拉峻水电站,实践团访问2020年伊犁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雷正平。雷正平在工作中积极联系同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少数民族同事组成“一帮一”学习小组。“前些年,阿依达尔国语不太好,不能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党及公司党支部下发的各项文件,我就带他学习文件精神,一起做好学习笔记。”雷正平还会在农忙时帮群众照管牲畜、提供晾晒场地并联络销路,为社区检修电路,用点滴善举践行着民族团结的真谛。实践队员刘丰恺感慨:“雷叔叔的行动让我明白,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互助与共情,是在彼此需要时伸出的那双手。”
在伊犁特克斯县哈拉峻水电站访问2020年伊犁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雷正平(右)
伊犁居民在六星街演奏民族歌曲
漫步六星街巷,邂逅西域风情
8月5日,实践团走进伊宁市六星街文化街区,感受各民族风情交融共生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建筑融合多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在街角交织成文化对话,非遗工坊里的手工艺品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美食更是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六星街爱包尔萨克餐厅里,店主阿依丁・金艾斯向实践队员介绍哈萨克族的美食故事和饮食习惯:“央视采访过我们,希望用美食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舌尖上的味道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受各民族在一起的热闹与和谐。”实践队员沙海洋在离开餐厅后讲道:“六星街就像一颗饱满的石榴,各族群众如同紧密相依的籽粒,共同酿出幸福生活的甘甜。”
6 融合“新疆艾德莱斯”非遗元素的特色服饰。
特克斯县古勒巴格社区居民们在“普通话小课堂”学习普通话日常用语
推广标准汉语,架起沟通桥梁
7月21日至7月25日,实践团在特克斯县古勒巴格社区联合社区活动中心开设“普通话便民课堂”,针对性设计实用内容,帮助村民快速掌握普通话日常沟通技巧。清晨的社区广场上,实践队员沙海洋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国旗下宣讲,阐述推普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让村民熟悉普通话规范表达,深化对政策的理解。
7月26日至8月27日,实践团走进六十二团甘露社区,在田间地头帮农户劳作时,手把手教大家用普通话说清农事数据;针对社区里的商户,重点指导场景用语。针对“老年人学习慢”的问题,团队联动社区返乡大学生组建“互助小组”,开展“一对一”辅导。居民尼格买提在辅导结束后说道:“语言通了,买卖顺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在特克斯县古勒巴格社区广场进行国旗下“推普”宣讲
江苏大学“挺膺向‘疆’来”实践团的伊犁之行,以脚步丈量乡土,用真情浇灌团结。这趟实践,不仅是一份青年学子服务边疆的青春答卷,更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如同“石榴籽”般籽籽同心、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新画卷的深刻内涵。语同音而心连心,这份在西北边陲书写的实践故事,映照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与美好未来。
通讯员 张明亮 刘丰恺 姜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