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海安名人韩国钧的曲折人生,《韩国钧研究新获》新书签售会举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0 10:50:00
8月17日,由郑世卿主编、徐涛等著的《韩国钧研究新获》新书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同时举行以“江淮柱石擘画蓝图:韩国钧与上海”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安市博物馆、上海大学的专家学者,与新书作者及韩国钧后人汇聚一堂,围绕新书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追忆韩国钧的历史贡献和高风亮节。
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晚号止叟,世人敬称为紫老,江苏海安人,清末举人,历任河南镇平等县知县、河北矿务局总办兼交涉局会办、奉天交涉使、吉林民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民政长、安徽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省省长,1924年12月兼任督办江苏军务善后事宜。
《韩国钧研究新获》展现了韩国钧曲折、丰富的一生。 该书第一部分“韩国钧其人其事”总体概述其一生经历,第二至四部分“韩国钧与东北大鼠疫”“韩国钧主导上海建市”“韩国钧与抗日战争”则以专题形式叙述其重要事功。另有“朋友圈”“一生行迹”“家世传承”“仕进之途”“大事年表”等部分,使其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为读者呈现一位与时偕行,在大变动时代中兼具仁、智、勇三德的真豪杰。
该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世卿首先介绍了本书的编纂缘起,本书是在海安博物馆·韩国钧故居创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成果。
韩国钧与上海渊源颇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介绍了韩国钧在上海建市进程中的重要作用。1922年7月,韩国钧就任江苏省省长,第二次主政江苏。1925年1月,韩国钧为防止上海沦为苏浙两省军阀混战的战场,顺应民意,力排众议,决定以上海为特别市,直属中央,并电令李平书等人成立上海特别市筹备委员会,启动上海建市各项事宜。2月1日,上海特别市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市公所召开,会议核心议题是讨论特别市的组织架构、区域规划等根本性问题。在韩国钧的指导下,筹备工作极其审慎,秉持“筹备委员会先行”的原则,从宏观的行政区划调整到微观的具体组织设置,事无巨细,皆经周密研讨与公议。这一系列扎实的筹备工作,为1927年上海特别市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行政与制度基础。
韩国钧主导上海建市,虽然进展并不顺利,一波三折,但仅在两年之后,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终于变成现实。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不仅标志着上海华界原先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分隔局面宣告结束,也标志着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市区两级行政体制在上海的最终确立。书中通过详实的档案史料(包括舆图、电文、会议记录等),系统性地还原了紫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擘画蓝图与关键作用。1925年,韩国钧在推动上海建市进程之中,所思所想是如何让上海这座大都市免于军阀战火。一百年之后,上海这座他心心念念的城市,已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料想紫老应是一大慰。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曾说道:“我们在讲上海城市发展史的时候,讲近代中国城市建制的时候,就不能不想到韩国钧,不能忘记韩国钧的历史贡献。”
海安市博物馆馆长吉加明讲述了韩国钧在抗战时期的突出贡献: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团结抗日不懈努力,并始终坚守民族大义,拒绝日本、汪伪拉拢,直至以死相抗,展现出崇高的气节。正因如此,他被陈毅誉为“民族抗战之楷模”。
韩国钧嫡长曾孙女韩莉华讲述了韩国钧和父母的事迹和故事,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韩国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后辈成长、家族精神传承的影响。
“吾省民国以来,名公巨卿不可悉数,而最负重望者则二人,一为紫公,一为张公季直”,这是民国初期江苏各县代表推荐省长候选人时对张謇和韩国钧两人的评价,他们被时人敬称作“韩三张四”,誉为江海“两大名贤”。韩国钧族侄孙韩忠言讲述了韩国钧与张謇的交谊,他们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并肩治水,崇文尚教,开启民智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民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敏认为,《韩国钧研究新获》一书,对于了解晚清和民国的重要人物和时代具有很高的价值。熊月之研究员在序一中对韩国钧作出评价“紫石忠于国家,以民为本,是为仁;识时明势,善学知变,是为智;反抗侵略,刚正不阿,是为勇。三德兼备,可谓大贤”,贤者在中国文化中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品质的高层次体现和榜样。韩国钧身上具有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即他忠于国家,并且始终融入天下苍生伟业,心中有大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