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60|抗战时期淮海中学的修业证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9:52:00


淮海平原上,繁荣的农庄,

不怕敌人封锁扫荡,

我们安下战时的课堂。

在战斗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成长。

劳动、民主、纪律,

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

…………

淮海平原上,可爱的家乡,

新中国已曙光在望,

我们要有革命的理想。

在战斗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成长。

劳动、民主、纪律,

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


这一首充满激情的革命乐观主义歌曲,由时任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作词、淮海中学副校长李文涛作曲,是抗战时期淮海中学的校歌。

淮海中学,前身为1942年创立的泗宿中学,校址在吴圩(今沭阳刘集乡)。1943年夏,改名为泗沭中学。1944年2月,更名为淮海区立淮海中学,直属淮海行署领导。

淮海中学是淮海区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校长许德良,复旦大学毕业,是1922年入党的老党员,曾在上海大学管总务并兼任附中教员。副校长李文涛,南开大学毕业,曾担任过《淮海报》主编。教师中也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由地下党输送到抗日根据地的高级知识分子。

淮海行署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部分经费给学校作为助学金,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据当年曾参加淮海中学附设师资训练班的徐化愚回忆,当时他们的教室都是草屋,墙上开洞就是门窗,夏天敞开,冬天挂上草帘,北窗则用草堵上。教室里没有课桌,上课时,学生自带板凳、笔记本,没有课桌,用讲义夹子放在膝上写字。没有书本,教材全是由老师自己编写,油印后每堂课分别发放,到学期终了装订好,就是一本书。

图为淮海中学副校长李文涛与夫人孙觉

整个学校只有校长许德良从上海带来的一个闹钟,还经常失灵。为了安排每天生活学习时间,教务主任张天麟老师做了一个日晷来计时。许校长又从兵工厂弄来一个废旧炸弹的壳子,有一人多高,挂起来当钟用,学校作息时间以敲弹壳为号,声音洪亮,为学校增添了不少战斗的气氛。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还在学生中实行学生自治县、区的组织(类似于学生会)的制度。县、区长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下设财粮、民政、司法、民运、文教、军事等科,区设股。这样,学生在学校就能够熟悉县区行政工作的概况。1944年夏,淮海行署决定将泗沭县第十三区改为实验区,区委书记由淮海中学生活指导部主任孙觉(女)兼任。学校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实验区去从事动员参军、组织识字班、乡村政权选举等项工作,以使学生在实践上得到锻炼。

淮海中学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不少同学从无知的放牛娃、庄稼汉成长为革命者。也有一些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少爷、小姐,甚至少数原来是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在进入学校后,在学校的教育和熏陶下,也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撰稿人:於剑山

以上资料由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提供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