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氧吧|情境重现,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愿意跟你分享?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2 18:42:00
家长求助:曾几何时,那个整天缠着我讲故事的小宝贝,变成了一个关上房门、戴着耳机、回答只有“嗯”“还好”“不知道”的陌生人。青春期,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疼的时期,仿佛一夜之间改变了亲子关系。
![]()
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副校长、英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凯为您支招:当父母们读到《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时,会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为什么孩子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回想一下,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他游戏中的成就时,你是否说过“别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当孩子抱怨老师时,你是否立即回应“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这些看似合理的回应,正是关闭沟通大门的钥匙——只不过是把门锁上,而不是打开。 传统的沟通方式充满了指责、评判、说教和命令,这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和尊重,从而选择沉默。
积极倾听: 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
积极倾听是书中的核心技巧之一。它不仅仅是“听”,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 一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放学回家,摔下书包说:“我讨厌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传统回应: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说教) “你又怎么了?”(质疑) 积极倾听的回应: “听起来你今天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能和我具体说说吗?” 看出区别了吗?第一种回应立刻关闭了对话通道,而第二种邀请孩子分享更多。
用好“我—信息”: 表达自己而不引发对抗
另一种重要技巧是使用“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不是防御。 情境:孩子连续几个小时戴着耳机玩游戏,完全不理会外界。 “你—信息”表达:“你总是这样沉迷游戏,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信息”表达: “当我看到你连续几个小时玩游戏而不和家人交流时,我感到担心,因为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家庭互动时间。” 前者让孩子感到被指责,自然会产生防御心理;后者表达了你的感受和需求,打开了对话的可能性。
沟通的禁区: 这些行为会摧毁信任
《父母效能训练》还指出了一些沟通禁区: 打断和插嘴:当孩子分享时,不要急于打断,即使你有不同意见。急于给建议:孩子更多时候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指导。否定感受:“你不应该这样想”这种话只会让孩子感到被批判。比较:“看看人家孩子……”这种比较是自信和关系的杀手。
创造分享的时机和环境
除了语言技巧,书中还建议创造适合沟通的环境: 定期家庭时间:每周安排一个轻松的家庭活动,不带有任何压力地在一起。 尊重隐私:敲房门再进入,不随意翻看孩子的物品。 抓住契机:车里的谈话往往比在家更轻松,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创造自然交流的机会。 我开始实践这些方法,每天至少15分钟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不做其他事,只是倾听。起初他很不习惯,但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分享学校的事情、朋友的趣事,甚至一些烦恼。
如果希望孩子改变沟通方式,首先改变的是我们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寻找自我、渴望独立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非控制,是理解而非评判。当我们学会放下权威的姿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时,他们会感受到这份真诚,并回报以信任和开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