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① |王海纹:旗袍里的烽火青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5 18:31: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该系列微课是“不朽丰碑励成长”江苏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新四军纪念馆,坐落于江苏盐城这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土地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在新四军纪念馆里,有一个特别的展柜,柜中陈列着一件真丝旗袍。在“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第一集中,新四军纪念馆“小铁钉”讲解员徐钰淇和她的同学们一同走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旗袍主人王海纹的烽火青春。

弦歌救国,16岁少女毅然参军

王海纹原名俞中和,她的父亲是一位爱国的正直律师,坚持抗日救国的信念,支持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同情因参加抗日活动而受迫害的学生,是“七君子”事件的出庭辩护律师。王海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也受到熏陶。

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吕奕霏介绍,1940年,年仅16岁的王海纹瞒着家人,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奔赴盐阜抗日根据地,投身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在话剧《重庆24小时》中,王海纹饰演的孔二小姐表演十分出色,还受到陈毅的高度赞扬。“你们知道战争时期进行文艺表演,有着怎样的意义吗?”面对这一问题,新四军纪念馆“小铁钉”讲解员徐钰淇回答道:“我觉得能给战士们加油打气,让大家更有信心打败敌人!而且,它可以记录历史,传承精神。”

辗转多年,旗袍重回烈士长眠之地

然而,青春的光华在战火中骤然消逝。1941年,在盐阜地区反“扫荡”中,王海纹和同学们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年仅17岁。

那个瞒着父母参军的少女,她的家人,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始终不知她的确切下落,只能在无尽的思念和等待中煎熬。一直到1986年,王海纹的姐姐俞启英与新四军纪念馆的同志偶然相逢,才终于确认了妹妹早已牺牲。当年,俞启英把这件珍藏了几十年的,妹妹年轻时最爱穿的旗袍,连同一枚镶嵌了王海纹照片的戒指,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

青春担当,在寻访中感悟抗战精神

旗袍和戒指,承载的不只是亲情的思念,更是对牺牲奉献精神的永恒铭记。

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纪念王海纹烈士和无数抗战英雄,他们身上,闪耀着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每个人都挺身而出。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侵略者,绝不低头屈服。是顽强抗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战斗下去。更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始终相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在行走中汲取力量,这次特别的寻访也让现场的同学们深有感触。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的葛烨同学说:“这些英雄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国家,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用鲜血和不懈奋斗换来的。”同样参与现场寻访的徐耀同学感慨:想想我的17岁,可能还不敢自己离开家。而‘王海纹’们却毅然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这份勇气和担当,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小铁钉”讲解员徐钰淇说:“我们一定要学好本领,为国家和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链接>>>

《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系列微课上线

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云端大教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少年志融媒平台承办的“不朽丰碑励成长”江苏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打造思政教育“云端大教室”,制作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青少年云端思政课(共十集),通过“实景展馆导览+历史场景还原”模式,让少年寻访团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红色讲解员和思政名师“双导师”讲解下,重温英雄故事,感悟抗战精神。据悉,该系列微课于9月5日起每周推出一集,登录紫牛新闻App、少年志App、少年志融媒视频号均可在线观看。


同时,少年志融媒平台“不朽丰碑励成长”网络专区还推出了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地图、“薪火相传”青少年寻访抗战足迹研学日志征集、“童声致英雄”视频征集等活动,欢迎广大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同时,参与投稿和分享,优秀内容将在少年志融媒平台进行展示推广。

策划 王璟 蔡蕴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周欣

拍摄 庄建剑 张华纬 万博洋

剪辑 庄建剑 罗皞

美编设计 王亚男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