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②|“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新安小好汉在桂林办起“岩洞好课堂”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17:36: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系列报道“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记者深入校园采访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在桂林七星岩的岩壁上,80多年前的红色标语依旧清晰。
1935 年,淮安新安小学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带领下组建新安旅行团。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行程5万余里,宣传抗日和党的主张。行至桂林,他们在岩洞里办起了“好课堂”。
当年写在桂林岩洞里的标语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
1938年10月,湘北战事又起,新安旅行团在汪达之带领下向桂林转移。日寇的飞机接连对桂林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轰炸,市民们不得不长时间躲在岩洞中,桂林最大的岩洞就是七星岩,也是民众们的天然防空洞。
望着洞里密密麻麻的群众,“新旅”团员们决定在七星岩洞分头开展抗战教育和宣传工作。新安旅行团首批团员嵇钰(后改名为纪宇)之子纪中向记者讲述父亲的回忆,“王德威叔叔在岩洞里写下了‘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这幅标语,至今流传甚广。”
在“新旅”团员们的带领下,家破人亡的群众振作起来,愿识字的成立了识字班,爱唱歌的组成了歌咏队,这边是抗战形势宣传站,那边是用绘画表达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岩洞教育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称赞,前苏联记者卡尔曼被这段故事打动,专门拍摄了纪录片《小英雄》,让新安旅行团的事迹跨越国界,被更多人知晓。
“坚持到不能再坚持为止”
“吃饭时年纪最小的先打饭,年纪大的最后吃,没剩饭就饿一顿。”这是纪中记忆里,父亲嵇钰时常提及的新安旅行团的传统。1938年从长沙撤退到桂林后,“新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没有固定经费,团员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嵇钰当时在团员中年纪最大,因此他和汪达之每次都是最后吃饭,饿肚子是常事。
新安旅行团首批成员(部分)出发前合影
即便如此,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领导下,“新旅”团员们从未停下抗日宣传的脚步。“岩洞外是敌机轰鸣,岩洞内是歌声与宣讲声。” 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讲解接待部主任解满娟指着馆内珍藏的老照片介绍,这种独特的“岩洞教育”很快在桂林传开,不少九十多岁的当地老人,至今还能完整哼出当年新旅团员教唱的抗日歌曲。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新旅”实施封锁,断绝资金来源,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紧急指示团员分批撤回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我父亲接到的任务是‘坚持到不能再坚持为止’。”纪中顿了顿说道,“他一边变卖设备换钱,一边配合组织安排,把团员们一个个安全送走。直到最后一名团员离开桂林,他才乔装出发,从香港辗转上海,再通过秘密交通线回到根据地。”
薪火相传,争做新时代的“小好汉”
“以前觉得‘勇敢’只是课本里的词,直到扮演岩洞里的‘小先生’,我才明白,在轰炸声中教大家识字,需要多大的勇气。”新安小学六年级学生杨雨宸,已经连续两年参演课本剧《新安旅行团》。舞台上,他穿着仿制的粗布校服,手持课本,一举一动都透着对前辈的崇敬。
“孩子们刚开始排练时,对‘战火纷飞’没有概念。” 新安小学新安少儿艺术团负责人张晓莉老师回忆,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历史,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沿着当年新旅的路线开展短途研学。“现在孩子们再演的时候,眼神里多了敬畏和坚定。有个孩子说,‘原来我们这么小,也能为国家做有用的事’,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多年来,新安小学坚持从“新旅”光荣传统中汲取营养,探索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的校本实践路径,让“新旅”光荣传统全面融入少先队员成长过程。新安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周永飞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告诉孩子,和平年代更需要他们以知识为武器,以信念为铠甲,像当年的新安旅行团团员一样,做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好少年。”
【记者手记】
从“草鞋远征”到“青春担当”
采访中,纪中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新安旅行团团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背着小挎包,脸上却满是坚定。“当年他们就靠一双草鞋、一把雨伞,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我家族里有4人参加‘新旅’,父亲说,那时候没想过苦,只想着能多唤醒一个人,抗战就多一分希望。”
如今,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里,一双仿制的草鞋、一台老式电影放映机,成了孩子们最常驻足观察的展品。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英雄可能就是十几岁的少年,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也能做了不起的事。”
从1935年的“草鞋远征”,到今天的“青春接力”,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精神传承。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蔡蕴琦
编导 王雪瑞
拍摄 庄建剑 罗皞
剪辑 庄建剑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