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职业大揭秘4|“倾听师”予华:在他人的情绪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30 11:18:00

“树洞吐槽”“情绪价值提供者”……当前社交平台上,涌现了不少名为树洞聊天的店铺,一种名为“倾听师”的职业也引发了网友讨论。倾听师,即以文字、语音或视频的形式,听顾客倾诉烦恼和心事,帮助倾诉者走出情绪低谷,整个过程类似于找个“树洞”聊天。有消息称,倾听师听人“聊天”就能月入三万元。当下火热的倾听师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其与心理咨询师有何差异?月入三万是普遍现象吗?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边界和尺度?记者采访了一位“倾听师”。

缘起:裁员后寻找“支撑”,副业试错终定“倾听”

予华告诉记者,她的主业其实是一名算法工程师,在经历过一次裁员后,她不想以后再这样坐以待毙,所以主动出击从其他方面寻找一些支撑。“我尝试过很多副业,比如直播和读书博主,后来因为一个契机知道了倾听师这个职业,就想试试。”予华说她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比较适合这个职业。

倾听师是为存在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情绪疏导的专业陪伴者,倾听师需要专注倾听‌,不打断、不评判;梳理情绪‌,帮助来访者识别情感症结;

‌引导人自我疗愈‌。成为倾听师除了专业学习,考取心理相关证书,还要完成100小时以上的督导实践等。

“我接受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不会过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予华提到她刚入行的初心只是想寻找一份副业,但是体验过后发现自己很享受能够帮助到别人的感觉,这是她在主业工作中感受不到的。

成长:闯过“骚扰单”与“焦虑感”,学会理性陪伴

予华坦言,刚开始接单时,她曾频繁遇到“骚扰单”:有人发来不堪入目的文字,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抱着好奇接了第一个,结果感觉把我的三观都毁了。”一开始面对这种情况,予华感到害怕和无措,后来予华逐渐调整心态,面对这种让自己难受的情况学会了勇敢拒绝,“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让我的流量受到影响,但是我不后悔。”

比起骚扰更让她纠结的是“过度助人”的心态。最开始做“倾听师”时,她总抱着“必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执念,要是对方没有明显好转,她会非常难受和焦虑:“人家花了这个钱,我却没有帮助到他。”这种心态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后来在和同行的交流中她慢慢想通:“我接单的平台是9.9元15分钟,本来就和200元15分钟的深度咨询不一样,我没法做到‘包治百病’。而且每个人自己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只是做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就够了。”心态转变后,予华反而更从容自信了。

记者了解到,这个职业客单价基本在30-60元/20分钟,60-120元/40分钟,60分钟、80分钟以此类推进行累加。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与心理咨询师相比,倾听师的门槛较低,也有尚未规范的行业环境,但倾听师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大众有这样的需求,被倾听的需要,释放情绪的需要,缓解孤独的需要。

续航:从认可与自省中汲取能量,给同行者的“试错建议”

如今,予华的倾听师副业已经步入正轨,支撑她坚持的“能量”既来自来访者的认可,也源自于自我成长。“来访者每次说我有帮助到他,我都感觉很有成就感。”对于想尝试倾听师的人,予华给出了实在的建议:“想做就立马行动,不要纠结‘我会不会做不好’,只有试过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但如果想长期做下去,一定要‘修心’:先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内心的力量,不然很容易被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带偏’,反而消耗自己。”

对于予华而言,倾听师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份“副业”。它是她在裁员危机后找到的“生活锚点”,也是她确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在接单过程中,她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再去印证自己所学到的东西。

通讯员 周朱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