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65岁阿姨突然“性格变化”,真相让子女猝不及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0 17:21:00

65岁的张阿姨(化名)曾是一位中学老师,刚退休时生活规律,记忆力也很好,家中物品的摆放位置都能记得一清二楚,生活井井有条。然而,这样一位看似健康的老人,最近却似乎有点不一样了。

担心腰穿创伤,错过干预“黄金窗口期”

最近一年,张阿姨的女儿察觉到母亲的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变得疑神疑鬼,与父亲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怀疑父亲有外遇,邻居偷窃她的物品……尽管家人多次解释,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猜测,并经常与父亲发生争执,这给她的老伴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此外,张阿姨近期开始变得健忘,经常忘记携带钥匙,甚至会把刚购买的菜遗落在公交车上。曾经热衷于唱歌的她是老年合唱团的主力,但近两年却不再参与合唱团的活动,对外表也不再注重。曾经性格温和、举止优雅的张阿姨如今判若两人,让周围的人都难以接受。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程虹主任医师接诊后,通过系统问诊、体格检查、神经心理量表及头颅磁共振综合评估,高度怀疑张阿姨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症,建议进一步确诊。然而震惊之余,家属起初以“家里没有遗传、病人现状还好、腰穿有创伤”为由,拒绝了。

两年间,张阿姨病情急剧恶化:懒言少语、不愿出门、衣着混乱、大小便失禁、不认识家人,生活完全依赖照料。虽经药物干预情绪稍稳,但已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在中国AD的患病率为3.9%,近1000万患者患有AD。”程虹主任医师介绍说,“AD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死率、高经济负担和低治疗率的‘三高一低’特点。早期、精准诊断,抓住治疗‘黄金窗口期’,是防治的关键。今年9月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正是呼吁公众提高认知、早发现、早干预。”

精准诊断落地江苏,不“腰穿”也能“看见”病因?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式启用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检测技术用于AD早期诊断,这一技术可以从半定量和定量水平全面评估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水平,实现从临床表观到分子层面的精准评估。对于高度怀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检测目前是国际公认的病理诊断“金标准”,已成为诊断AD的影像学生物标记物。临床医生通过该检测能精准区分AD与其他类型痴呆(如帕金森病相关痴呆),并鉴别正常衰老与病理改变,提升了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特别是对于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临床医生可实现对认知损害原因的精准诊断和鉴别;对不典型AD患者,可明确认知损伤是否由AD病理主导或存在混合病理,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

继我国大湾区、京津冀地区以外,江苏省人民医院已成为在省内首先启用该检测方法的医院,不仅在省内率先常规开展此项技术,更基于丰富临床经验,整合神经心理测评、多模态影像与分子影像技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早期AD精准诊断体系,助力早期、精准、个体化诊疗。

“症状前预警”,诊断窗口可提前10年以上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唐立钧介绍:“β淀粉样蛋白(Aβ)是AD最早出现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在临床症状前多年就已在脑内发生。以往诊断多依赖典型症状或创伤性检查,如今医生借助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这一前沿技术,将诊断窗口提前至症状出现前10-15年,实现超早期预警与干预,尤其为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提供了关键诊断支持。”由于该技术可以在AD前期,即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发现异常沉积,临床医生可在该项检测的基础上实现AD的超早期识别,为早期危险人群筛查和干预提供可能,真正实现了早防早治。

随着多项靶向β淀粉样蛋白治疗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医生还可通过定期PET影像复查,客观评估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变化情况,为药物选择与疗效判定提供可视化依据。临床医师通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斑块清除效果,评估药物疗效,显著提升治疗针对性,避免无效用药,减轻患者经济与身心负担,体现了我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个体化治疗方面的领先水平。

“以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需要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测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患者不仅要忍受疼痛,还有感染风险。”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克忠介绍。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和脑脊液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现在通过无创的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医生就能够实现AD的早期精准诊断,全面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依从性。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和脑脊液检测结果也是高度一致的。

对于患者比较关注的检查流程和辐射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唐立钧主任表示: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对人体辐射剂量有限,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单次头部淀粉样蛋白PET显像的辐射量约5mSv,相当于1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

》》》延伸阅读:这十项征兆或是早期表现

1.健忘:首先会遗忘最近发生的事,也会将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遗忘。

2.视觉空间障碍:典型表现为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对路边景观不熟。

3.言语功能下降:平时爱说话的人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

4.注意力下降:劳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手足无措。

5.人格方面的障碍:可能变得不爱清洁、不修边幅及自私多疑。

6.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轻度下降:日常生活中遇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技能,学习起来略有难度。

7.执行力障碍:不能及时受到他人的反馈,不知道该做什么。

8.生活技能逐渐丧失:如工作技能逐渐丧失,穿衣洗脸吃饭等生活技能逐渐丧失。

9.计算力下降:买菜付钱时可能算不清账单。

10.情绪不稳定:面对生疏和复杂的事情容易出现疲乏、焦虑和消极情绪,甚至暴躁、易怒。

通讯员 高甜文 程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