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胸、换“心门”!TAVR手术为高龄、高危重度主闭患者托起“心”希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7:31:00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创介入手术正不断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为高龄、高危心脏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多科协作,成功为一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老年患者实施该院首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短瓣置换。
生死抉择:高龄危重患者寻生机
72岁的张先生(化名),三个月前出现了“活动后气喘伴乏力”等症状,步行不足百米或上二楼即感气促明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入院后,经心脏彩超、冠脉CT检查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横位心”。张先生高龄,既往有肝囊肿、胆囊炎、前列腺增生等多种疾病,曾因胃肿瘤行胃切除手术,传统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风险较高,患者不愿接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成为照亮其生命的唯一曙光。
在心血管内科孔祥清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李春坚教授团队联合张浩教授,心脏大血管外科邵永丰教授团队,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陈宇教授团队等多学科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讨论(MDT),最终决定采用微创“经心尖路径TAVR(瓣膜置换)手术”——即通过左侧肋间微小切口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无需体外循环,极大程度地降低手术风险。
精工细作:患者成功获“心” 生
术前,通过心脏超声、主动脉CT等检查,精确测量患者瓣环直径、冠脉开口高度等关键参数, 精准个体化选择适宜经心尖介入瓣膜。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路径,尽最大可能克服患者主动脉扩张、横位心等解剖难点。
2025年8月15日,手术如期进行。心血管内科团队先经颈部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术中快速起搏用),继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前降支有中度狭窄,余冠状动脉均正常,于是继续原定的经心尖TAVR策略。在食道超声(TEE)实时引导下,心外科团队在患者左侧第6根肋骨间开了6cm的小切口、缝制心尖荷包,并从荷包中心穿刺进入心腔。接着,心血管内科团队操控导丝精准穿越左心室至主动脉,TEE查验确保瓣膜输送路径“零误差”。最后,沿导丝送入瓣膜、精确定位,通过180次/分钟的快速心室起搏,将瓣膜精准释放于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瓣膜植入后反流消失,瓣周贴合好(无瓣周漏),冠脉开口及心脏传导系统均未受影响。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心尖TAVR手术过程
在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教授指导下,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心血管内科李春坚教授、张浩主任医师、龚晓璇副主任医师、陶志文主治医师负责手术协调、术中起搏及瓣膜植入;心脏大血管外科顾嘉玺主治医师、李明辉主治医师经心尖创建手术入路,术后严密缝合止血;麻醉科陈宇教授团队维持循环稳定,采用食道超声指导瓣膜释放及评估手术效果;手术室护理团队全程配合,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保障手术安全。
最终,历时2.5小时瓣膜成功释放,复查超声显示植入瓣膜零返流,未见瓣周漏,手术圆满成功。术后当天即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三天拔除临时起搏器,术后五天拔除心包引流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术后一周康复出院。
TAVR术前心脏彩超
术后(右)心脏彩超
患者福音:微创时代的“心”选择
记者了解到,TAVR技术自2002年全球首例应用以来,已成为很多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优选方案。其带来的创伤很小,经股动脉路径或经心尖路径(仅3-6cm切口),避免胸骨锯开。同时,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较常规外科瓣膜置换平均住院时间缩短50%以上,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基础疾病多、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在科主任孔祥清教授的带领下,已完成TAVR手术超200例。此次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拓展了微创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适应范围,为合并复杂解剖病变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通讯员 龚晓璇 陶志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