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国际脊髓损伤日|“院府合作”,用爱与专业为“脊髓”护航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5 19:56:00

每年9月5日是“国际脊髓损伤日”。8月26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院府合作”项目重点支持单位(南京市栖霞区医院)行政楼会议室内暖意融融,30余名脊髓损伤患者及家属如约而至,一场为“国际脊髓损伤日”量身打造的公益活动在此温情启幕。作为南京市肢残人自助互助基地,栖霞区医院携手南京市希望之家,提前筹备这场主题为“预防意外护脊髓,自助互助共守护”的公益讲座,为即将到来的第15个“国际脊髓损伤日”送上特别的关怀。业务院长李建宁亲临现场,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个温暖的笑容,瞬间化解了现场的拘谨氛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真切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的暖意。

公益关怀:用爱与专业为“脊髓”护航

活动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康复治疗师、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蔡可书主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业务院长李建宁、南京市希望之家负责人叶先生、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栖霞区大队邓钧警官等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轮椅出行过路口,一定要多留意右转车辆的盲区,这些看不见的危险,往往藏着致命的风险!”“大家看这些交通事故画面,每一幕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邓钧警官的交通安全课,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个个第一视角的真实事故案例走进现场。他结合脊髓损伤群体的出行特点,手把手教大家识别风险、规避危险,语气恳切地反复强调:“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守护身边每一个人。”

随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栖霞区红十字会救护讲师陆森琪带来“户外意外伤害急救”主题分享。从如何树立脊髓损伤预防意识,到现场急救的每一个关键技巧,他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讲到搬运伤者的关键环节时,他特意弯腰示范正确姿势,语气严肃地提醒:“遇到有人受伤,千万别随便挪动!第一步要做的,是保护好脊柱,这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台下,患者和家属听得格外认真,不时举起手机记录重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知识点。

“脊髓损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却没偷走我对生活的热爱。”南京市希望之家负责人叶先生的分享,道出了无数脊髓损伤患者的心声。他动情地说:“这场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能‘保命’的实用知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度,这种温暖,比任何技巧都更有力量。”

颈髓损伤患者郝先生也主动站上前来,热情邀请大家参与他自费筹备的无障碍环境教育宣传片拍摄。“我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出行需求,为残疾人朋友争取更友好的环境。”他说话时眼神明亮、语气昂扬,字里行间满是对助残公益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活动现场,还有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亮眼——由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同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正耐心地为每位伤友进行肺功能检测。他们深知,脊髓损伤常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是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的一大难题。而了解自身呼吸能力、开展针对性锻炼,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您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来,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志愿者温柔的引导,让原本略带紧张的检测,变成了一次充满关怀的贴心陪伴。

栖霞区医院这场“警、医、社”携手的“守护之约”,用实用的知识筑牢安全防线,用热情的帮助传递温暖力量,用真诚的陪伴驱散困境阴霾,再次为脊髓损伤群体撑起一片保护伞,助力他们更顺利、更安全地重返社会大家庭。

他们的故事:找回身体“掌控感”,在“医”护下重启人生

17岁,本是青春正好、逐梦前行的年纪,成绩优异的小史却因一场意外,遭遇第七胸段脊髓损伤,大部分躯干和下肢失去知觉,瘫痪在床。璀璨的青春、原本光明的前程,瞬间被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2014年,带着一丝忐忑与不甘,小史来到栖霞区医院寻求康复治疗。接诊后,医护团队立刻为他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从每一次肢体功能训练的精准指导,到日常生活能力的耐心教学,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在他身边,见证他一点点突破身体的局限。经过系统治疗,小史的身体功能有了显著提升,基本实现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医护人员一次次的鼓励与激励下,在家人始终如一的支持下,他心中对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主动向医护人员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愿望:“我想回高中读书,我要考大学!”

带着这份决心,小史谨遵蔡可书主任的鼓励,咬牙突破躯体的困境,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他成功考入扬州大学。此后的三四年里,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还时常向蔡主任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蔡主任也始终关注着他,不断为他加油打气。最终,小史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他还多次斩获国家级奖学金,荣获“省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如今,即将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他,心中早已立下誓言:要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为防残、助残、减残事业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意外,让河南青年齐先生的人生陷入黑暗——颈髓损伤导致他四肢瘫痪,仅保留少量手部功能,躯干、下肢及大小便功能完全丧失。家庭的重担瞬间压在妻子肩上,看着眼前的困境,齐先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来到栖霞区医院后,康复医学科团队第一时间为他制定康复计划。从最基础的肢体活动训练,帮助他重新感受身体的“存在感”,到生活自理技能的逐步培养,教他自己吃饭、穿衣……医护人员一点点帮他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终于,齐先生实现了部分生活自理,可出院后,看着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再次将他压垮,他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转机发生在他受邀参加栖霞区医院组织的“国际残疾人日”“国际脊髓损伤日”等公益活动后。在活动中,他听到了许多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却依然积极生活的故事,也渐渐解开了“残疾人的生活只能靠别人”的错误心结。他深刻体会到:“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这个社会没有人亏欠我们,只要肯努力,就能克服身体的缺憾,为家人、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带着这份觉醒,齐先生重新振作起来。在家人的支持与政府的帮扶下,他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如今的他,不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抚育一对可爱的儿女健康成长,还时常伸出援手,为昔日的“同行人”提供工作机会。齐先生用轮椅“划”出了全新的人生轨迹,而这份重生,离不开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体与心灵的全方位守护。

院府合作结硕果,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是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区政府“院府合作”计划结出的第一颗硕果。在许光旭教授团队的精心打造下,科室飞速成长,不仅成为南京市医学重点专科,更承担起栖霞区康复体系建设中“康复人才培训中心”的重任。脊髓损伤康复是科室的优势专业,多年来,这里已帮助数百名脊髓损伤患者重获新生——他们中有人重建生活能力,重新拿起生活的“主动权”;有人重返校园,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追逐梦想;有人回到工作岗位,用双手创造价值。而叶先生、郝先生这样的患者,更化身公益路上的“追光者”,用自己的力量温暖更多同行人。正如现场一位伤友所说:“脊髓损伤或许让我们的身体多了些不便,但有专业医疗的保驾护航,有社会各界的温暖关怀,我们依然能找回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自2013年“院府合作”实施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始终对栖霞区基层卫生事业给予重点帮扶与支持。如今,栖霞区已全面建成体系化运转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引领下,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长为南京市医学重点学科;区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科中,6家获评南京市级基层特色科室,3家跻身江苏省级基层特色科室。在“院府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栖霞区基层康复医疗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已遍布全区各个角落,各基层中心依托自身特色协同发展,共同绘就了栖霞区康复医疗事业的美好蓝图。

通讯员 蔡可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