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七旬阿姨爬杨梅树坠落致截瘫!“神经移位”术后助她重获行走希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9:19:00

“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站起来了!”近日,73岁的浙江陈阿姨(化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骨科病房,扶着助行器一步步地向前迈步,尽管动作缓慢,但每一步都坚定有力。就在一年前,她从2米高的杨梅树上坠落,导致胸腰椎多发骨折、脊髓损伤,下半身完全瘫痪。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曹晓建教授团队一项进展多年的临床科研项目的帮助下,这位原本被判定终身卧床的老人重新看到了站立行走的希望。

采摘杨梅不慎坠落,七旬老人遭遇截瘫危机

2023年5月,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陈阿姨像往年一样,爬上自家杨梅树疏果。“就是把多余的果子摘掉,让剩下的杨梅长得更大更甜。”没想到一不留神,她从树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感觉腹部、腰背部剧痛,站不起来。送到医院一检查,全家人都吓坏了——CT及MRI检查显示,陈阿姨颅面部多发骨折、肋骨断了四根、脊椎骨碎了三节,最严重的是脊髓损伤。

尽管在当地医院紧急接受了“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术后效果并不理想,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随后进行的运动疗法、针灸及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也收效甚微。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出现了严重的大小便功能障碍,需长期使用尿垫和开塞露。“我妈辛苦了一辈子,本该安享晚年,却遭这样的罪。”陈阿姨的女儿哽咽道,“看着她在床上动不了,我们心里比谁都难受。”

神经移位术带来绝境中的一缕曙光

就在一家人几乎放弃希望之时,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曹晓建教授团队开展的“椎管内硬膜外胸腰神经移位术”临床研究项目。2024年9月中旬,抱着一线希望,一家人来到南京。

曹晓建教授团队详细评估了陈阿姨的病情。“患者属于胸腰段脊髓损伤,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伴有严重的括约肌功能障碍。”曹教授介绍,“虽然她年龄较大、伤后时间较长,但我们认为仍存在手术改善的可能。”

2024年9月20日,曹晓建教授团队为陈阿姨实施了神经移位桥接手术。术中,团队将受损脊髓节段以上的正常胸神经(T9)与损伤段以下的腰神经(L2)在椎管内进行显微吻合,相当于在断裂的神经网络中“搭桥”,重建了下行神经传导通路。

“奇迹”再现,从卧床不起到扶助行器行走

术后,经过系统康复,陈阿姨的下肢功能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改善。最先变化的是髋关节——“原来根本抬不起来,现在能自己屈髋迈步了。”现在,陈阿姨每天都在助行器辅助下独立练习走路。“上午走一小时,下午走一小时。”照顾她的女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从前连翻身都要人帮忙,现在不用了,最明显的就是不再长褥疮了,这说明血液循环改善了。”

虽然小便的感觉还没完全恢复,但陈阿姨已经很知足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很感激了。”

“这个病例的特殊性在于患者年龄较大,且伤后近14个月才接受神经移位手术。”曹晓建教授指出,“以往认为脊髓损伤后康复窗口期较短,但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即使伤后较长时间,通过神经移位术仍可能实现功能恢复。”

技术突破,为脊髓损伤治疗开辟新路径

据了解,曹晓建教授团队在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已经耕耘了30余年,开创的椎管内硬膜外神经移位技术,为脊髓损伤(特别是胸腰段脊髓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传统观点认为脊髓损伤是不可逆的,我们的研究打破了这一认知局限。”曹晓建教授表示,“通过神经移位桥接,我们能够绕过损伤的脊髓节段,重新建立大脑与下肢之间的神经联系。”

目前该团队已完成此类手术24例,其中约80%患者不同程度恢复了下肢运动功能,包括1例损伤长达8年的患者。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亚太康复医学大会上,曹教授向大会报告了胸腰段脊髓损伤神经移位治疗的效果,受到了各国代表广泛好评与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脊柱外科顶级期刊《Spine》杂志,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支持。

曹晓建教授表示,团队正在进一步优化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方案,力争让更多脊髓损伤患者重获行走能力:“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可能。每当看到患者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刻,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越来越多像陈阿姨这样的脊髓损伤患者将有机会走出瘫痪阴影,重新拥抱站立行走的人生。

通讯员 何雨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剪辑 张笑疾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