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就晕?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谁是头晕的幕后黑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9 17:38:00
近日,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综合门诊接诊不少头晕患者。头晕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人们也不会太当回事,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当头晕反反复复,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时,不得不前往医院,“揪出”导致头晕的真正“凶手”。
图源:视觉中国
产后妈妈翻身就晕
原是耳石症作祟
家住栖霞的林女士是一位哺乳期妈妈,今年5月刚分娩,近期频繁出现头晕症状,尤其在仰卧位翻身时更为明显。她以为是自己产后没休息好,一直没当回事。直到某天早晨起床时,她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一下摔倒在地。家人立即将她送往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诊,经医生诊断,她患上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就是常说的耳石症。后续林女士配合做了几次手法复位,眩晕症状得到缓解,仰卧翻身及功能恢复如常。
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副院长、急危重症中心主任蒋华介绍,在内耳深处,存在一套精密的平衡系统,其中椭圆囊和球囊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耳石膜,膜上附着许多碳酸钙结晶,这些结晶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会牢牢粘在耳石膜上,协助人体感知身体姿态。但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并掉进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里时,一旦转动头部,耳石会随着内耳液体流动,刺激神经细胞,向大脑发送错误的运动信号。大脑接收到的信号与眼睛、肌肉传来的正常信号相互矛盾,就会引发天旋地转的眩晕感。
蒋华主任指出,耳石症具有自限性,通常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发作时头晕、恶心的过程十分痛苦。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是耳石症的主要高发群体。此外,经常熬夜、患有骨质疏松、长期低头、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针对耳石症的初步判断,蒋华主任还分享了一个居家自测方法:先坐在床边,将双腿垂在床沿;接着向左侧转头45度,然后迅速躺下,让头部稍微伸出床沿并向下垂,保持该姿势30 秒,观察是否出现眩晕;休息片刻后,再换右侧重复同样动作。若在某个方向转动头部时出现明显眩晕,且伴随眼球不自主旋转,则高度怀疑是耳石症。
在耳石症的预防方面,专家建议,起床时先侧身,再缓慢起身,避免突然改变头部位置;日常多喝牛奶、适当晒太阳,补充维生素 D,助力维持骨骼健康与耳石稳定;每周进行3次快走运动,搭配正念冥想,帮助维持内耳血液供应;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发作期选择高枕头睡觉(建议使用 15° 斜坡枕),减少耳石在耳道内的异常移动;每天练习头部运动操(依次进行点头、仰头、左右转头动作),尤其在耳石症康复后坚持练习,可降低复发风险。
六旬阿姨头晕十年
竟查出前庭性偏头痛
来自宝华的叶阿姨今年65岁,10余年来一直被反复发作的头晕折磨。多年间,她先后做过CT、MRI(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却始终没能找到头晕的真正“元凶”。
直到今年7月,叶阿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诊。她向医生反映,每年都会犯头晕,每次都是天旋地转,严重时伴随着剧烈的腹痛、上吐下泻,苦不堪言,每次都只能去急诊输液才能稍稍缓解。医生在详细询问叶阿姨的病史并完成相关检查后,诊断她所患的是“前庭性偏头痛”。随后,叶阿姨按照医嘱服药,困扰她多年的头晕症状很快便得到了缓解。
蒋华主任解释,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与大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偏头痛的特殊类型。它会影响大脑处理平衡信息与空间感的通路,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或发作前后,对平衡信号产生“错误解读”或“信号干扰”,进而引发眩晕或头晕症状。
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情况下可达数天),患者会感到旋转感、晃动感或头重脚轻,同时还可能伴随头痛、畏光、畏声,以及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症状。而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月经期,或是摄入咖啡、酒精、茶、甜食等特定食物,都可能成为前庭性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针对前庭性偏头痛的预防与应对,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可减少咖啡、酒精的摄入,同时做好压力管理;适度运动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症状。若头晕、眩晕等症状出现加重,或伴随新的不适症状,需及时到神经内科进行专科评估,以便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通讯员 张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