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闻“白血病”色变?这种“懒惰”的白血病已有不用化疗的治疗新选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0 18:24:0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作为一种惰性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19.1万新确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和6.1万死亡病例。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2025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了解到,目前随着治疗方法与药物的不断出现,“慢淋”正走向“无化疗时代”。而规范治疗的“慢淋”患者可以期待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获得和普通人相当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

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慢淋”并不常见。专家介绍,但它在西方国家却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 0.18–0.35/10万,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可能逐渐上升。

“慢淋总体的表现是比较惰性的,好多人可能好多年都不需要治疗,一直可以观察等待,经过十几年都有可能,有些也会进展,治疗也是取决于疾病的进展程度。”专家指出,慢淋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生存,而高危患者需积极干预。虽然早期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如果白细胞增长得特别快,或者影响到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或是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比如皮肤出血、鼻子出血、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引起消化不良等明显症状时才需要治疗。

“目前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已经迈向了无化疗时代。”据悉,不久前新型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邱录贵教授介绍,奥布替尼通过结构优化,使其相较于同类BTK抑制剂具有最佳激酶选择性,脱靶效应明显降低。

这就意味着,作为BTK抑制剂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比如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感染、第二原发恶性肿瘤、腹泻和皮疹在同类BTK抑制剂中最低,为长期治疗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奥布替尼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的两项注册研究均获得较高缓解率,为患者提供了实现深度缓解的可能性。“从机制上讲,BTK是B细胞BCR信号通路上一个关键的激酶,B细胞过度激活会引起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而当过度激活的B细胞攻击正常体细胞时也会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BTK抑制剂还可以横跨血液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两大领域。”邱录贵教授解释道。

“相比传统化疗或单抗类药物,BTK抑制剂多为口服制剂,如奥布替尼支持每日一次给药,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适合长期管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表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I类创新药,奥布替尼自2020年上市以来,已经在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显示出更高的完全缓解率。此次获批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意味着更多淋巴瘤患者能获益这种高效、精准的治疗方案,一线治疗研究显示完全缓解率高达12.1%,将为我国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突破。

据悉,目前基于奥布替尼在慢淋治疗中高选择性、低脱靶效应等安全性和疗效的特点,《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年版将其在初治和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均提升到I级推荐。此外,此前奥布替尼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三项适应症均已纳入国家医保。

专家提醒,虽然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生存,但个体化治疗选择如遗传学检测至关重要,确诊后的定期随访和并发症管理同样关键。“虽然有些病人早期没有症状和正常人一样,或是规范治疗后和正常人无异,但想要活得好活得长还是要听医生的话,一般情况下建议两三个月要到医院里来复查一次,长期稳定的病人半年左右也要定期做检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