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行,与未来同频!苏州海归学校举办第九届教育论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1 20:11:00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定义“面向未来”的教育?11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举办“在场——与世界同行的中国教育”教育论坛暨校园访校日,以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胜任未来的教育,源于我们共同的“在场”,源于与世界深度同行的实践。
本次活动汇聚顶尖教育学者、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众多对国际化教育感兴趣的家庭,通过前沿的理念分享、深度的对话研讨与沉浸式的课程体验,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化国际教育”的生动图景。
![]()
全球视野:重新定义未来教育的核心素养
论坛在主会场的思想交汇中开启,直面当前教育最核心的关切。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以“AI时代孩子的未来‘通行证’”为题,结合新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邀请大家一同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未来。他指出,在AI时代背景下,全球顶尖高校的入学标准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从单一学术评价向综合素养评估的转变趋势。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通过“强基计划”“三位一体”等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基础学科拔尖或综合素质优秀的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
秦院长强调,教育正回归其本质:不是塑造单一价值取向,而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身使命与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帮助孩子获得应对AI时代变革的核心素养与未来“通行证”。
本土融合:IB课程的中国化实践路径
作为从教数十年的资深IB教育专家,海归学校总督学李萍带领大家深入地“走进海归学校,认识IB教育”。李督学从IB课程的创立与特质说起,指出IB课程体系以其独特的母语权利政策、实践导向、跨学科整合、开放包容的课程设计及前瞻性的教育视野,成为了国际教育的重要标杆。
![]()
立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归学校,作为一所K12全学段IB世界学校,正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融合创新的教育路径。学校不仅尊重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更注重将学习与真实世界相联结,通过项目式学习、多模态文本及跨学科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社区意识与全球责任感。
最后,李督学总结到,海归学校秉持着“勇气、包容、协作、利他”的核心价值观,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家庭携手,共同培养扎根中国文化、具备国际视野与行动力的未来人才。
共同体之声:多维对话下的教育共识
在海归学校副校长许文俊的主持下,由海归学校小学部校长俞云花、海归学校G11在读学生王笑然与俞天灿,以及家长代表李庆山组成的圆桌论坛以“变与不变,全人教育的挑战与路径”为主题,展开了畅谈。
![]()
几位“海归共同体”成员从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代表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丰富的个人体验与思考,以及海归在课程创新、学生成长及家校协同方面的实践成果,引起了台下观众们的兴趣与共鸣。
今天的教育如何迎接未来的挑战?对此,几位嘉宾分别从学校管理、个人成长、生涯规划、家校共育等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分享朴实而真切,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回归到日常的教与学、家校沟通与个人成长的具体场景中。“海归共同体”的概念在此刻变得更为具象与生动。
使命回响:扎根中国,与世界对话
海归学校总校长刘舒婧为论坛作总结发言。她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梳理了“与世界同行的中国教育”在海归的演进脉络。
![]()
刘校指出,这种“同行”是双向的赋能:我们既积极引入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认证标准,保持与国际前沿的同步;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土的智慧融入课程设计,让学生的身份认同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刘校还就海归的升学成果、师资团队、国际化社区,以及各学部课程体系等大家关注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强调,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注重其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延伸课程、多元校队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
而贯穿始终的,是海归自创校以来不变的愿景:成为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典范,让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既能深植中华文化的土壤,亦能自信地绽放在世界舞台。
体验之旅:让理念在课堂中生动绽放
活动当天,校园化身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舞台。主会场内,学生们的才艺展演穿插其中,异彩纷呈:从西洋乐章的恢弘交响到传统昆曲的婉转悠扬,从动感十足的现代舞步到行云流水的钢琴旋律……多元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交织共鸣,展现了海归学子多元的审美视野与艺术才华。
![]()
![]()
![]()
与主会场同步进行的还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特色体验课程。学生们或在实验室里探索脑机接口的前沿科技,或在排练厅中沉浸于音乐剧的创排过程,或在课堂中感受纯正的IB探究课程……这些亲身体验将课堂学习与现实探索紧密相连,让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海归学校“全人教育”的创新活力与无限可能。
![]()
![]()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理念的分享,更是一次教育实践的生动展示。从主论坛的思想碰撞到圆桌对话的真情流露,从舞台上的才华绽放到课堂中的探索体验……“在场”的教育在海归学校具象成了每一个真实的育人瞬间,正是在这些瞬间里,学校培育出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的生命力量。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