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苏韵润天山,情满石榴红——苏州援疆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20:06:00

在新疆巩留县人民医院,张家港援疆心内科专家李海刚率领团队持续奋战30小时,成功完成四台急诊手术,让4名当地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在新疆小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大厅里,一位阿图什小伙子正打算贷款买一辆新车,听说这里除了国补之外还能享受额外优惠;在巩留县蝶湖畔的“石榴籽书屋”,哈萨克族高三学生阿娅阔孜翻开一本《最太湖》,品味着来自姑苏的江南水韵。

这些瞬间,像一幅幅定格的画面,正是苏州对口支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伊犁州巩留县、霍尔果斯市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从产业合作到教育提质,从医疗升级到文化润心,苏州援疆将江南水乡的细腻与天山北麓的辽阔紧紧相连,书写着新时代援疆工作的生动篇章。

霍尔果斯市,高楼林立

出口有速度,转型有温度!产业援疆跑出“加速度”

新疆阿图什市的新疆小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展厅内,一排崭新的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这家由昆山援疆招商引资落地的企业,自2024年12月运营以来,已累计销售整车86台,营业额超1100万元,并向中亚国家及俄罗斯出口整车1350台,实现外贸额约5000万元,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

阿图什市新疆小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大厅,当地群众正在选购汽车

小鸥汽车的发展,是苏州产业援疆成效的有力印证。据昆山援疆工作组组长、阿图什市委副书记李铭介绍,在克州江苏产业园,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整合资源,已吸引21家企业入驻,涵盖纺织、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德华纺织年产40万锭纱线项目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5.7亿元,埃尔法电梯等企业相继投产,2023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亿元,带动就业1360人。

克州阿图什工业园区,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目光转向霍尔果斯,“苏品苏货”展销中心在苏新商贸中心熠熠生辉。据苏州援疆干部、霍尔果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石昌瑞介绍,这个由苏州援建的千平方米展销平台,聚焦丝绸、家电、箱包等苏州优势品类,集产品展示、贸易洽谈、跨境电商于一体,成为苏州品牌开拓中亚市场的“桥头堡”。

霍尔果斯市“苏品苏货”展销中心,琳琅满目的“苏州造”商品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苏州援疆在产业援建模式上不断创新,除了“飞地经济”外,还引入“组团招商+开发运营公司”模式。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由援疆工作组与国企苏新置业联手,形成招商、载体、配套“一条龙”服务;在用工上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就业”,让培训直接对接产业链,帮助当地群众从传统农牧业顺利转型到制造业、服务业,实现“人在本地、产业同频”的可持续就业。

从汽车出口到园区集聚,再到品牌出海,苏州援疆正以系统化布局,助力新疆打造向西开放的产业高地。

从法治课堂到示范高中,援疆教育为梦想铺路

巩留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生们正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模拟法庭”。这个投入100万元援疆资金建成的基地,自去年5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已为1.8万人次中小学生提供普法教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

巩留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生正在接受法律知识科普

教育援疆同样注重机制创新。苏州援疆首创“柔性引才+全托管”模式,不是简单派人任职,而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课程体系整体“移植”到当地学校。

在巩留暨阳中学,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从张家港柔性引进的4位校长,他们既抓学校的管理,又亲自带队教研,打造“新秀—骨干—名师”三级培养体系,让本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战中快速成长,2025年高考本科达线率超96%。该校投资1亿元建设,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正朝着打造伊犁州高品质示范高中目标迈进。

阿图什市昆山育英小学,校园内设立了孔子雕像

在阿图什市,昆山育英小学于2024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4亿元,首年九月迎来1-3年级共1187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占75%,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开学”。校园内设立了孔子像,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昆山援疆工作组还协调4名援疆教师在该校支教,其中1人担任学校校长。他们与当地教师共同协作,成立“克州青年教师成长营”,打造出“礼润育英”文化品牌,设计制作了“育英娃”形象。

从法治教育到校园建设,从管理输出到文化培育,苏州援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救在当下,教在长远”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守护网

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陆勤——昆山市中医院的业务骨干、20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正在查房。她带来了单孔腹腔镜、臀位外倒转术等前沿技术,更带来了“教会救命”的理念。

阿图什市人民医院,援疆医生陆勤正带着“徒弟”进行查房

她记得一次接诊孕34周、胎位异常的高危产妇。家属原本想转上级医院,但时间紧迫、路途遥远。陆勤果断判断可在本地实施外倒转术,并亲自上阵,在安抚产妇情绪的同时,稳稳将胎儿调整到适宜位置,避免了一次高风险的剖宫产。如今,她的本地徒弟已经能独立完成这类手术。

陆勤的故事,是苏州医疗援疆“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生动缩影。

在阿图什,投入280万元援疆资金改造的老院区已转型为妇幼保健中心。据昆山援疆干部黄巍介绍,昆山援疆医疗团队给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妇产科、儿科分别成为州级、市级重点专科。通过实施36个病种减免和免费产检政策,已惠及孕产妇1.8万余人次,减免费用超618万元,成功抢救危重孕产妇15例、危重患儿30例。

巩留县人民医院,已投入使用的DSA介入手术室

在巩留县,张家港医疗援疆的布局更显系统性。投入800万元建成的DSA介入手术室,让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能力实现飞跃,外转率从10.6%降至1.3%;投入250万元构建“智慧急救体系”,形成“一中心三站点N移动点”网络,实现“10秒响应、3分钟出车”;投入69万元打造“心电一张网”,通过远程监测与人工智能分析,打通基层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

从阿图什的专科提升到巩留的体系完善,苏州援疆医生用心用情,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输送到天山南北,不仅提升了边疆医疗“硬实力”,更在一次次生命守护中,架起了苏新两地人民的连心桥。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援疆干部克服重重困难的结果。昆山医疗援疆领队、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伟伟说,初到当地时,医疗设备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很多危重病人必须长途转诊。援疆医生不仅要“救命”,还要“教会救命”,他们常常在手术台和培训室之间来回奔波,有时还要驱车数百公里到牧区义诊。正是这种“传帮带”模式,让本地医护逐渐形成了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诊疗的能力。

书香为媒,以“石榴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巩留县蝶湖畔,一座造型如石榴的“石榴籽书屋”静静矗立,24小时开放,书香弥漫。这是全国首家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自助图书馆,也是苏州张家港援疆工作组创新实施“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

巩留县石榴籽书屋,小朋友们在认真看书

不久前,在巩留暨阳中学,又一座“石榴籽书屋”正式启用。揭牌仪式上,巩留县委副书记、县长撒那提·赛提肯与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纯共同为书屋揭牌,掌声、快门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见证了这一文化阵地落成的喜悦时刻。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巩留县委副书记、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组长何剑表示,工作组以此为灵感,将张家港先进的自助图书馆模式引入巩留。自2020年首家书屋建成,如今全县已建成104座“石榴籽书屋”,覆盖城乡,构建起“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的总分馆体系。书屋内设“同心圆”阅读区,图书按“五学五认同”主题排架,让各族群众在阅读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克州文化中心的建立,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润疆不止于阅读。张家港工作组推动创作音乐剧《蝶恋天山》,由张巩两地演员共同演绎,展现边疆风情;策划拍摄微电影《云杉谣》,致敬援疆医生;举办“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活动,让两地近万名青少年结下深厚情谊。蝶湖、团结湖的“石榴籽书屋”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之花。

这种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也带来了群众观念的深层转变。许多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参加民族团结活动,年轻人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书屋日常”,把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一位巩留青年所说:“以前觉得这些活动是政府的事,现在觉得是我们自己的事。”

援疆的路,通向课堂、病房和家门口

80%以上的援疆资金,直抵民生一线——走进课堂,点亮求知的眼睛;走进病房,托起生命的希望;走进村镇,改善群众的家园。

巩留县红光村石榴籽广场,当地群众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在巩留县,总投资近千万元援疆资金建设的“三馆三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里,篮球馆的哨声、图书馆的翻书声、文化馆的歌声每天都在上演,日均服务群众超过千人次;投入120万元支持“苏韵伊情·育穗援疆”项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累计发放“石榴籽关爱基金”“石榴籽奖学金”970万元,温暖了千余户家庭,也托起了孩子们更亮的未来。

在林果分拣封装中心,一筐筐苹果、梨子经过清洗、分级、装箱,年均为当地增值700万元,带动50多位村民稳定就业;在霍尔果斯的牧区,新房替代了旧土屋,289户牧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家。

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自动化机械正生产出一批批塑料果箱

援疆,不只是经济工程,更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张家港援疆干部把巩留的事当自己的事,把巩留人当自己人,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落到实处。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将启的节点上,苏州援疆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让天山脚下的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的阳光雨露。

苏韵润天山,情满石榴红——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边疆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在人们的眼前。

见习记者 赵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薛马义 张添翼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