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农民作家徐耀良:以一生光阴传承芦苇荡里的红色记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3 20:32:00

阳澄湖畔,风拂芦苇。八十载春秋流转,一位老人以脚步丈量烽火旧地,以笔触复活英雄血脉,以乡音播撒红色火种。他,就是沙家浜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徐耀良——用一生践行“收集、整理、传承红色文化”誓言的芦苇荡“红色记忆守护者”。

矢志不渝,“铁脚板”追寻红色足迹

阳澄湖畔的芦苇荡,曾是烽火年代的天然屏障,见证过新四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1945年,徐耀良就出生在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上,父亲为他取名“耀良”,寄寓着对民族荣光的期盼。红色基因的种子,早在少年时便埋入他的心田——初中课堂上,外地教师一句“你们这里出过英雄石楚材”,让他第一次知晓家乡曾有位建立中共沙家浜镇党支部的革命先驱;村口老槐树下,老人们讲述的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芦苇荡里与日伪军周旋的故事,更让他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充满敬畏。

时光流转,当年讲故事的老人陆续离世,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渐趋模糊。“英雄的故事不能断代!”徐耀良心中燃起焦灼,也生出执念。他深知,和平年代更需要红色精神的滋养,作为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探寻历史、留存记忆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从此,他踏上了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的征程。

田间地头是他的“活档案”,他利用工作之余,走遍新疆、黑龙江、安徽等地,走访150多位老农民、知情人和老军人,从口述中抢救濒临消失的历史细节。

1997年,他在一间独脚屋里找到曾跟随石楚材革命的孤寡老人沈福生,老人攥着他的手哽咽:“你们再不来,我知道的就带进棺材了”——这番话更坚定了他“与时间赛跑”的决心。为收集36位伤病员的事迹,他多次自费探访夏光、吴之勤等亲历者;为核实史实,他甚至远赴苏北大丰劳改农场采访侵华日军翻译,辗转找到土匪后代挖掘侧面线索。浩瀚书海是他的“矿藏”,他摘录史料、整理笔记,攒下90多卷家庭档案,每一页都浸透着他对红色历史的赤诚。

笔耕不辍,“寸管笔” 鼓呼红色文化

“不是简单记录,要让历史活起来。”徐耀良明白,散落的记忆碎片唯有经过精心打磨,才能成为照亮人心的精神火炬。1996年,担任沙家浜镇文化站站长兼革命传统教育馆馆长的他,写下第一篇传记《沙家浜首富家的叛逆者》,以深情笔触还原了石楚材从富家子弟到革命烈士的蜕变,文章传遍大江南北,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位本地英烈的故事。

从此,他以笔为刃,雕琢历史的璞玉。面对零散的口述、泛黄的史料,他逐字核对、去伪存真,将烽火岁月里的军民情谊、英雄壮举编织成有温度的文字。为还原“江抗”撤出后伤病员的斗争历程,他反复比对不同亲历者的回忆,甚至实地考证芦苇荡的地形地貌,确保细节真实可感;为展现群众掩护伤病员的智慧,他走访当年参与送药、传递情报的村民后代,把“斗智斗勇”的细节写得生动鲜活。

数十年笔耕不辍,他的书桌前堆满了写满批注的手稿,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截至目前,徐耀良已编著书籍34本,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其中,长篇小说《沙家浜演义》被常熟电视台连续播出一年,让芦苇荡里的英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沙家浜昨夜风云》斩获2005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奖,用文学的力量让红色历史焕发时代光芒。这些作品如同串联历史的红线,将沙家浜的革命记忆牢牢系在时代的坐标上。

薪火相传,“金嗓子”播撒红色火种

“小时候听故事,现在要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满头银丝的徐耀良,退休后仍活跃在红色传承一线。2003年,他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创办“扬帆书屋”和“红色书屋”,十多年间销售红色书籍10万余册,让一本本带着温度的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被聘为纪念馆特约讲解员后,他每天精神矍铄地迎接参观者,用略带乡音的语调讲述新四军在芦苇荡里的战斗故事,让冰冷的文物在历史细节中“活”过来。

作为沙家浜镇志愿者队伍的一员,他的足迹遍布机关、学校、企业、田间地头。退休10多年来,他开展红色宣讲1000多场,听众超10万人次。在学校,他给孩子们讲“阿庆嫂”原型的故事,教他们唱红色歌谣;在村里,他坐在老槐树下重开“故事会”,让乡亲们在熟悉的场景里重温历史;在企业,他结合革命年代的奋斗精神,讲述沙家浜人“敢为人先”的传承。听过他宣讲的人都说:“徐老的故事里有血有肉,让人听得进去、记得下来。”

年逾八旬的他,还学会了用电脑查资料、发邮件,只为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沙家浜镇为他在红石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工作室,他每天准时“上班”,接待来访的研究者、整理新发现的史料;夜晚回到家,他仍伏案写作,计划把近年来收集的新故事编成书籍。在他的感召下,许多乡亲加入了红色宣讲队伍,孩子们也成了“小小讲解员”,让芦苇荡的红色歌声代代相传。

“用脚丈量土地,用笔记录历史,用嘴传播精神。”徐耀良的话朴素而坚定。暮色中,他的银丝在风中飘动,而那些浸透血与火的故事,正随着他的讲述,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让沙家浜的红色基因永远鲜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