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扬子晚报三天助上海七旬老人圆寻亲梦 来宁认亲含泪向记者赠锦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1 22:22:00

“爸爸,我再帮您试一次。”就是这句温柔的承诺,开启了一场仅用3天就完成的寻亲之旅。71岁的花荣华离开南京近四十年,始终渴望找到自己的根。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的女儿张女士求助扬子晚报帮助寻亲。记者在8月19日收到求助信息、8月20日刊发报道、8月21日获得关键线索。短短三天,花荣华的寻亲之路出现曙光。9月21日,花荣华在记者的陪伴下终于回到南京江宁老家,与亲姐姐紧紧相拥。他泪流满面地说:“这辈子,没有遗憾了!”

 车刚一停稳,花荣华便迫不及待地推门下车,与迎上前来的姐姐紧紧相拥。

七旬老人半生寻亲未果

继女一句“我帮你”点燃希望

9月21日上午8时30分,在雨花台区某酒店,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花荣华及其妻子、女儿。早餐时,花荣华心情急切,几乎没怎么吃东西。他告诉记者:“昨晚吃了安眠药,但还是没睡好,可能是太想姐姐了。”

饭后,花荣华早早地便开始收拾行李,只觉得时间过得格外缓慢。提及寻亲的过往,他的语气不由得沉重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回家寻根的念头始终萦绕心头。当年养父母还在世时,他深深感念他们的养育之恩,不忍开口伤他们的心,于是只得将这份渴望默默藏在心底。待养父母离世后,埋藏多年的寻亲愿望,才又一次浮现出来。

 年轻时的花荣华。

花荣华出生于1954年,3岁时因家庭变故被从江宁某地送到鼓楼区上海路28号一户姓花的人家当养子。据他回忆,曾在养父口袋中看到一张字条,上面写有“朱新生”及出生日期,他相信这就是自己原来的名字。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亲人曾到上海路寻访,但因养母坚决反对,最终失去联系。1986年,他离开南京前往上海生活,2002年与张女士的母亲重组家庭。

去年,他也亲自来到江宁寻找过,还请求老战友帮助寻找,还在短视频平台扩散信息,但持续了一年多都没有找到。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女儿张女士看到他的心情不好,就劝他:“爸爸,坚持一下,我帮你找一找,没想到就成功了。”

“他虽是我的继父,却给了我满满的父爱。”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张女士称,这些年经常看到父亲心里总放不下一些事,一直在想自己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亲生父母当年为什么把他送走。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他。“他和亲生父母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分开……我虽然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想尽力帮他了却这个心愿,让他知道自己的根到底在哪儿。”张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听到女儿的话,花荣华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他激动地一把抱住女儿,声音哽咽:“谢谢我女儿……有我女儿,才有我的今天。”话音未落,两人相拥而泣,随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转过头去,仿佛不敢让彼此看见自己泪流满面的模样。

家人铺红毯放礼炮迎亲人回家

看到父母遗像跪地痛哭久久难平

9时15分,带着这份激动与期待,花荣华在记者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老家江宁区湖熟街道杜家边的归途。在路上,花荣华与姐姐通了电话,当说到“姐姐,我们一会见”时,他顿时泣不成声,缓了很久才逐渐平静。

 团聚现场合影。

10时整,车辆缓缓驶入杜家边,花荣华的外甥栾先生早已骑着电动车在路口静静等候。他微笑着在前引路,带领车辆驶向家中。才到门口,记者就看到红地毯从门前铺开,家人手捧鲜花站在两侧,礼炮声随之响起,仿佛在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这位终于归家的亲人。

车刚一停稳,花荣华便迫不及待地推门下车,与迎上前来的姐姐紧紧相拥。“姐姐,我想你们,”他声音哽咽,几乎难以成句。姐姐同样泪流满面,紧紧抱住他回应道:“弟弟,我终于找到你了……”站在一旁的外甥女搀扶着他进屋,一边走一边说:“这么多年了,我们终于圆了这个梦。”

花荣华一眼望见父母的遗像,当即跪地叩首,泣不成声。

走进堂屋,花荣华一眼望见父母的遗像,当即跪地叩首,泣不成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们知道吗?这些年来,我想得好难、好苦……”他如同孩童般纵情痛哭,五分钟后,才在姐姐和外甥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随后,张女士和母亲也缓步上前,在遗像前郑重地跪下,俯身叩拜。她红着眼眶,声音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爷爷奶奶,你们的儿子回家了……我们一家真正团圆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花荣华双手颤抖地捧着父母的遗像,久久无法平静,泪水再次潸然而下。

“我这一点像爸爸,那一点像妈妈!”花荣华双手颤抖地捧着父母的遗像,久久无法平静,泪水再次潸然而下:“71年了,我没有一天不想念你们。听说父亲当年在南京四处找我,可我却一点记忆都没有……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见到母亲的模样。”他哽咽着继续说道:“姐姐和外甥这些年也在不断找我,我心里都明白。”

14时30分,花荣华一行也带着礼物去看望83岁的王启华老人见面。王启华激动地说:“你回来了,我真替我老表感到高兴。”站在一旁的花荣华也难掩感激之情,连声道谢:“谢谢我的叔叔,您是我的大恩人。”

花荣华和姐姐朱桂珍合影。

76岁的朱桂珍向记者回忆道,父母离异后,她自幼跟随母亲生活,如今双亲早已离世。她坦言,当年自己只有5岁,仅比弟弟大两岁,对送走弟弟的具体情形已印象模糊,但心中始终保留着对弟弟的一份深刻记忆。

朱桂珍还提到,她其实曾主动寻访过弟弟的养家,并亲眼见到过他。“那时我丈夫还在世,我们一路找到上海路,后来又得知他在迈皋桥的工厂上班,便赶了过去。”她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我们夫妻俩远远望见了他,可他并没有上前相认。我们以为他不想相认,从此也就没有再去找他。”

本报三天助力寻亲成功

团聚现场向记者赠送锦旗

这场感人的团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场由新闻媒体、公安机关和寻亲志愿者共同编织的爱心接力网。

 花荣华的亲缘关系确认书。

8月19日,记者接到上海张女士的求助信息,希望帮助她的继父花荣华寻找南京江宁的亲人。8月20日,记者在紫牛新闻APP刊发新闻报道《上海女儿帮七旬继父寻找南京江宁家人:想帮他了却心愿》,并同步联系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吴霞,协助花荣华完成采血入库工作。

8月21日,在报道见报当天,南京江宁83岁读者王先生致电本报,称花荣华很可能是他老表家送走的小儿子,并帮助记者联系上花荣华的疑似姐姐朱桂珍。

随后,记者再度联系吴霞及南京高淳寻亲志愿者团队(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为朱桂珍采集血样。9月4日,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经查询DNA系统,对花荣华、朱桂珍的数据进行分析,倾向于认为花荣华、朱桂珍符合全同胞关系。结合背景调查,最终确认,花荣华系朱桂珍的兄弟。

花荣华一家向记者赠送锦旗。

“离散七十载,今朝终圆梦;情谢闫老师,全家永不忘。”团聚现场,花荣华全家和朱桂珍全家分别向扬子晚报南京融媒中心记者赠送了锦旗,花荣华特别感谢女儿帮他圆了寻亲之梦,同时也由衷致谢扬子晚报记者、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柯伟力警官,以及江阴和高淳的寻亲志愿者们:“是你们的爱心和帮助,让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