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旧报纸,“透”见今昔家国巨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3 09:39:00
那些记录胜利的铅字,曾是一个民族狂喜的心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新华日报报史馆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翻阅一张张泛黄旧报,触摸硝烟年代的感人信念。为了铭记历史,也为了告慰先辈,我们从中精心选取四份具有代表性的旧报,制作成“报纸透卡”,用独特的拍摄方式,致敬那段穿越黑暗、迎来光明的岁月。
1945年8月10日
《新华日报》号外“日本无条件投降”
“号外”,是报社为突发重大事件而临时印发的特殊出版物。如今,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就珍藏着一份珍贵的《新华日报》1945年8月10日号外。它率先见证:一个民族在最艰难时刻,终于迎来曙光!
虽然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8月15日,但早在8月10日,美国新闻处就最先向中国方面通报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消息。接到消息后,国内《新华日报》和重庆其他几家报纸迅速响应,连夜印发号外,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天大喜讯传向大街小巷。
这份记录着历史性胜利的《新华日报》1945年8月10日号外上,还印刷着精确到小时的时间——“三十四年八月十日下午十时出版”。作为日本投降的首发新闻,它的新闻价值、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1945年8月15日
《大公报》新闻“日本投降矣”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以仅五字标题,写下中国新闻史上最经典、最震撼的一笔。
“日本投降矣!”这五个字和一个惊叹号,排版极简,却蕴含着磅礴的情感冲击力。尤其是“矣”字,它不是一个冷静的陈述,而是响彻历史的一次宣告、一声慨叹。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大公报》以浓烈的情感和庄重的方式,将胜利的确定性传递给全国人民。
此后数十年,这个版面超越了“新闻”本身,升华为抗战胜利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象征,反复出现在各类展览、纪录片或文章中。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看到这五个字,就仿佛能瞬间回到1945年夏天,感受到当时席卷全国的狂喜与激动。
1945年9月3日
《新华日报》毛泽东题词
“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80年前,这一天的《新华日报》在二版正中心醒目位置,刊印了毛泽东听闻喜讯后的亲笔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据悉,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为了让笔力遒劲的原迹呈现在报纸上,《新华日报》的刊印人员特地用现刻模板的方式,保证见报字体与原笔迹一致。
当天,同一版面还刊发了社论《庆祝胜利》,在欢庆之中不失清醒:“中国人民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的门槛上,还存在各种严重的困难、障碍和危机。中国人民在今天庆祝胜利的同时,正在以用于抗战中的同样决心与努力,来克服这些阻力。”
1945年9月5日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知名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社论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对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社论还言辞恳切、目光深远地指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让我们全中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大旗下,万众一心,迈步前进,扫除一切障碍,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最后,社论发出号召,对未来提出深切期盼。
先辈请看,
这是八十年后的中国
在翻阅这些旧报时,我们感动于先辈对未来的深厚希冀。他们没有简单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而是冷静思考当时仍然存在的困境,一字一句嘱托着后辈建设未来。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尝试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回应那段历史——
选取这四份旧报纸的核心元素,制作成“报纸透卡”,在南京、苏州、盐城、南通以及《新华日报》的创刊地武汉等地,拍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武汉《新华日报》社旧址、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南京南站飞驰的高铁、苏州美丽的东方之门、南通沸腾的“苏超”赛事现场……当历史与当下重叠,一张张见证家国巨变的“最美同框照”诞生了!
透过薄薄的透卡,铅字如铭刻于今日山河之上。这是我们最想让先辈看见的回答: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统筹 冯可 王小芳 薛马义
记者 王夕悦
拍摄 贺宁媛(实习生) 张添翼 陈燃
剪辑 周欣滢(实习生) 王夕悦
设计 肖甜 冯晨禛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