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对面变了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9-03 07:46:00
“这是蓁巷吗?有点不认识了。”
日前
市民周小姐打卡蓁巷内的一家面包店
发现与5月份相比
眼前的街巷有了多巴胺的色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更新
南京蓁巷特色街区呼之欲出
这是社区规划师参与
环东大街巷更新的首个落地项目
东大对面,蓁巷入口新装置
“出了校园,先唱校歌,再入蓁巷。”这是东南大学王同学的新生活。原来蓁巷入口旁的巨大变电柜被装饰成一面景观墙,黄绿黑的色系与身后的建筑相融合,也写满了国子监、成贤街等古今历史资源名称,包括东南大学校歌。
改造前的蓁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摄
蓁巷被戏称为东大学子的“第二食堂”,整条特色街区包含蓁巷与将军巷,南北串起四牌楼与珠江路。虽然全长仅450米,沿线却分布着80多家各类商铺。“这条巷子吃的很多,但过去的环境跟现在不能比。”王同学说,改造前,街巷入口摆放着垃圾箱和居民的垃圾桶,环境不好。沿街许多门头店招破败,车辆交织人车混杂,与大学门前气质不匹配。走访中,多位老年居民则反映,过去出门买菜、散步,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这些问题都在一一破解。”
蓁巷规划师团队成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白雪燕博士说
随着规划设计的落地
这条老街巷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蓁巷入口可移动花箱
沿街而行,白雪燕介绍着蓁巷的更新亮点。巷口处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大的方形花箱。“大学生考究蓁巷曾经草木茂盛,建议增加植物景观,复原历史。”白雪燕表示,在吸纳了学生的意见,并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因地制宜增加绿植。方形花箱即可移动花箱,当空间需要举办活动时,可随时腾出。
杂乱老旧的街区充满了多元化色彩
在蓁巷15号楼旁,堆放杂物的空间被设计成休息亭。“过去各种味道,现在坐在这聊聊天,看看街景就非常好。”居民彭阿姨笑着说道。斜对面东大沙塘园宿舍临街围墙,点缀着绿植,配上电子、电源元素的LOGO,形成日夜两种效果,展示了高校学科文化。通往进香河菜场入口处,“消极”的围墙变成了一段遮阳廊道。后期还将增加体现儿童友好的装饰,与一旁的幼儿园呼应。
闲置空间引入新的业态
“绿植、休闲亭、廊架的设计,为居民创造了可体验、可休憩的公共空间。”白雪燕表示,这也带动了沿街商铺的自主更新。新开不久的如意面包店把门前变成了优雅的闲坐外摆空间,不少人专程来店里打卡。泽朵咖啡计划在门前增加闲坐装置。“这里有浓浓的烟火气,也有我学生时代的青春。”东大毕业生夏夏希望小店与街巷共生长,为后来者留下一段蓁巷的青春记忆。
狭窄街巷改为单行车道,减少人车矛盾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交通问题,也有了明显改观。道路两侧以绿色透水铺装,形成了非机动车通行道。自大纱帽巷以南划定了双向通行线直到珠江路,向北至四牌楼路改为车辆单向通行。沿街还取消了18个停车位,协调至周边停车区。“老街巷有今天这个样子我们很欣慰,关键后期要管理好,让大家清清爽爽地生活、出行。”居民金先生提出了希望。
新街巷,将为居民、商户、学生带来新的生活体验
“这里将持续完善配套的商业、餐饮、休闲娱乐业态,打通与校园内部创意商品的对接渠道,联动东南大学文创基地和专业师资力量,推动原创性的文化产业空间孵化。”街区运营单位紫金商业负责人说道。
而为迎接学子到来,蓁巷街角增加一处“新生补给站”,领取“新手村计划”后,至指定商户集满5个章可兑换活力包一份。除了千份咖啡美食券、护肤券免费,还包括蓁巷打卡指南,让新生迅速解码新街巷。
“物质空间的更新只是第一步,完善街区、社区治理才能让更新成果持久下去。”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参与街区更新的工作人员表示,作为一次校区、社区、街区共融的更新尝试,街道牵头举办了4场“蓁心话·巷未来”社区更新大讨论,调动公众力量为更新献言献策。
蓁巷的焕新,是一场关乎“社区温度”的集体重塑。项目以街巷空间,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的四方协同参与机制,聚合街道、商户联盟、东南大学、商管公司、居民等多元主体,破解了传统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蓁巷不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它激活了街区、社区、校区这三个核心节点,创造了三者交融共生的新模式,让老街巷更新后,越来越好。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实习生 蒋丹;宁建轩;玄武发布
图片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市建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