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人孩子“读懂”CPI、扮古代数学家演示“割圆术”,这样的数学科普活动毫不枯燥引人入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5:35:00
“妈妈,CPI是什么呀?”一个小女孩指着大屏上的字,好奇地问。“你看啊,”妈妈笑着拿起桌上的笔,“就像我们买的铅笔,如果它从两块涨到了两块五,这个变化就会被记录下来。还有我们吃的菜、穿的衣服,所有东西的价格变化加起来,就成了CPI。”一旁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它就像咱们家开销的‘记账本’呀!”
![]()
大手牵小手
“对啦。”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的志愿者俯身加入对话,“CPI一升高,说明整体物价在涨,国家和政府就会想办法,比如给困难家庭发补贴,帮大家减轻压力。”记者10月30日从扬州大学获悉,上周,扬州大学数学学院科普实践中心师生和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工作人员,来到该市卜桥社区活动室,举行“数学探秘,智慧启航”活动,将专业统计科普与趣味数学体验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科普闭环。
![]()
生动课堂
活动现场,20组亲子家庭在现代统计知识与传统数学智慧的碰撞中,开启沉浸式探索之旅。活动以“数据科普进社区”环节拉开序幕,大学生志愿者与扬州调查队专业人员协同配合,围绕教育、医疗、消费、养老等民生热点设置科普展台,通过现场咨询、数据解读等形式,将专业统计知识转化为生活语言。“大家平时买的蔬菜、文具价格变化,都会被纳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统计范围,这些数据能帮助政府精准了解民生成本,制定更贴合需求的政策。”志愿者手持扬州本地 CPI 构成图表,结合“正”字计数、模拟记账等互动,让家长和孩子直观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产量调查等经济指标的实际意义。
随后的“数学探秘,智慧启航”环节,志愿者扮演的古代数学家“刘徽”通过光影演示讲解“割圆术”,帮助孩子们理解圆周率的推算过程。调查队工作人员借此引出“尝汤原理”,说明抽样调查与数学方法的共通之处。现场还设置了四个趣味实践环节:拆解九连环学习递推逻辑、拼装鲁班锁感受立体几何、打算盘体验传统计算、投骰子理解样本稳定性。这些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普及了统计知识,也激发了大家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该校老师称,此次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更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重塑了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活动负责人高诗琪说:“这次联合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的双向赋能,未来将持续深化‘社区 + 专业机构’合作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在趣味中提升数学素养与数据思维。”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科普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类活动播撒“数据思考”的种子,让公众更理解统计、支持统计。通讯员 卢奕 陆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