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二十载守望终圆梦——常州救助站以暖心“速度”与“精度”架起团圆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6:36:00

“到了,终于到家了……”当阔别家乡二十余载的刘飞(化名),在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托扶下,艰难而坚定地迈入家门,坐回五楼家中那熟悉的床榻时,积蓄已久的情感瞬间决堤。49岁的他泪流满面,“谢谢,谢谢你们救助站,我终于回家了。”

闪电响应,二十分钟创造寻亲奇迹

故事的序幕始于千里之外的海南。刘飞在外务工期间,突遭疾病侵袭,糖尿病急性加重并引发左腿血栓,一度连起身都成奢望。工友将其送医后,当地救助机构随即与刘飞户籍地所属的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

“接到协查请求,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救助预案。”常州救助站工作人员迅速梳理刘飞提供的有限信息,火速联系属地社区。令人惊叹的是,从接到信息到成功联系上刘飞年逾古稀的父母,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20分钟。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工作人员听到的不是质疑,而是电话那头老母亲瞬间的哽咽。这哽咽里,是二十多年的牵挂,是得知儿子下落后的如释重负。通过深入沟通,救助站了解到这个家庭面临的双重困境:刘飞重病在身,行动困难;而他的父母均年事已高,父亲患癌,母亲也被多种慢性病缠绕,根本无力远赴海南接儿回家。“绝不能让老人焦急,更不能让刘飞久等!” 这成了所有救助人员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精准施策,暖心细节铺就归家坦途

面对复杂情况,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递上,而是主动向前,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展现了惊人的“救助精度”。

他们立即与海南方面建立无缝对接,围绕护送细节展开了密集沟通:刘飞的身体状况是否需要准备轮椅?在何处交接最为便捷稳妥?是否需要为他备好干净的换洗衣物?……每一个环节都被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工作人员提前了解到刘飞家住在无电梯的老旧小区五楼。对此,救助站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属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发现机制”联系人,协调党员志愿者力量,共同组成爱心护送小队。

使命必达,用肩膀扛起最后的团圆

护送当天,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在老旧小区的楼道里温情上演。救助站工作人员与党员志愿者们化身成为刘飞最坚实的依靠。他们合力搀扶,小心翼翼,一步一阶地向上挪动。楼梯狭窄而陡峭,汗水浸湿了衣背,手臂因长时间用力而酸麻,但没有人停下脚步,没有人抱怨一句。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这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是在缩短一段长达二十余年的分离;楼梯的尽头,是两位风烛残年老人日夜期盼的团圆。

当刘飞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五楼家门口,当一家人颤抖的双手紧紧交握,所有护送的辛劳都在那激动的泪水中化为乌有。这一幕,成为了对救助工作价值最深刻的诠释。

从接收到线索,到精准寻亲,再到克服万难“护送入户”,这趟跨越千里的归途,护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病的游子,更是一个家庭破碎二十载的希望与牵挂。救助工作不仅是提供一张回家的车票,更是要倾注全力,将温暖与希望精准投递到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直至他们稳稳地踏进家门,让每一份思念,都不再被山海阻隔。爱,永远不会迷路;家,永远在等待归人。

张春艳  华亦新 巢春逸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