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记者随宿迁户外群周末冲蒙山,探寻都市人“山野撒欢”的逻辑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6:21:00

深秋时节,山东蒙山的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10月26日,记者跟随“宿迁户外网”的百余名队员,一头扎进了蒙山的怀抱,开启了为期一天的徒步之旅。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队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程序员、退休职工,还有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展现着对山野的狂热。当城市生活被各种压力和数字屏幕填满,徒步爬山为何成为都市人的新宠?记者通过亲历与采访,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逃”与“归”:山野奏响心灵疗愈曲

清晨5点40,宿迁户外群的成员们已在集合点整装待发。领队“冬天”是名资深户外向导,他指着大巴车里的登山杖和装备说:“群里每周都有活动,报名得靠‘抢’。”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次周日的活动,记者在上周一报名时,发现名额已经只剩下4个了。

队伍中,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林坦言:“平时工作很忙,大脑像生锈的机器,而爬山时,每一步都像是重启。”这种感受并非个例,据记者群内调查,不少队员都将徒步爬山视作“逃离职场焦虑”的出口。如今,那广袤的山野,已然成为了他们释放压力、治愈心灵的天然容器。


从宿迁乘坐大巴前往山东蒙阴县的徒步爬山点,需要3个半小时的车程。途中,一名带着4年级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夏天开始带着女儿徒步。走走停停中,发现孩子既能接触大自然又能强身健体,同时户外活动还让孩子更加坚韧、开朗,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和女儿都很享受徒步的时光。”

社群联结:从陌生到共生的情感纽带

此次徒步爬山需穿越沂蒙山山脉的大山,全程大约10公里,最高峰海拔为575.9米。上午9点15分,队伍呈一列向第一座山峰进发。起初,山路还算平缓,可没走多久,便遭遇了湿滑路段,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体力也在这提心吊胆中快速消耗。好不容易登上山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得顺着陡峭的山路下到谷底,接着再向其他山峰进发。途中还有几处障碍,岩石陡峭难攀,幸好领队提前结好绳索,大家相互拉扯着一步步向上。


记者发现,徒步爬山并非简单的体力挑战,更是一场人际关系的重塑。队伍中,新手“小白”在向导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登山杖,而资深队员则分享着应对湿滑岩石的技巧。遇到陡坡悬崖处,大家互相提醒,上面的队友还会主动回头“拉一把”。这种互助模式,让户外群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情感共同体”。


退休教师孙红妹说:“在群里,没人问你的职位或收入,只关心你能否跟上队伍。”这种平等性,让队员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正如资深驴友、69岁的刘桂林所言:“爬山时,我们共享的是氧气和汗水,不是身份和标签。”这种联结,在当下尤为珍贵——当线下社交被数字化削弱,山野成为了重建信任的试验场。

徒步途中,记者注意到队员们频繁用手机拍摄风景,却鲜少发朋友圈。医生王阿姨笑道:“以前晒美食,现在晒脚印,因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点赞。”


下午1点20分,记者终于随队行至此次行程的最高峰。当俯瞰漫山红叶、云海翻腾时,疲惫一扫而光,心情豁然开朗。一名队员感慨:“站在这里,仿佛找回了生活的本真。”

风险与敬畏:自然教育的双重课

然而,山野并非只有浪漫。近期,国内外不少热门徒步线路传出安全事故,有的因天气突变受困山野,有的因准备不足遭遇意外,结局令人唏嘘。

记者检索发现,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宣传徒步爬山“有腿就行” 的帖子,让越来越多的“小白”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贸然冲进大山。对此,领队“冬天”认为,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误导,“自然的野山面临的风险极大,如果不做好充足准备,就是缺乏对大自然敬畏的表现。”他提醒:“爬山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习与自然共处,安全永远第一。” 这种风险意识,正是户外社群的核心价值之一。


“冬天”是一名资深户外“老驴”,2009年开始徒步爬山,同时也是宿迁户外运动的“拓荒者”。他拥有专业领队资质,十几年来组织过近千场户外活动,带领队员们征服过云南哈巴雪山、四川那玛峰和四姑娘山等,还全程走遍宿迁境内所有的河流。

记者搜索登山徒步遇险事件发现,新手常因装备不足或经验欠缺陷入险境。例如,今年9月,安徽一名男子穿洞洞鞋爬山,结果脚滑直接坠下悬崖,幸好下面是水潭,人无大碍。冬天强调:“一双合脚的专业登山鞋,可能比十个急救包更重要。”

此外,户外登山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登山前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要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采用分层穿衣法;容量合适、背负系统良好的登山背包也很重要。路线规划上,要详细了解登山路线的相关信息,制定备用路线,并将行程告知家人或朋友。“冬天”不建议自行或以家庭为单位登山,最好有专业向导陪同。

意义与启示:在攀登中寻找平衡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4年“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量增幅超190%;“徒步一日游”“爬山徒步”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增幅均超过400%。今年“十一”假期,“户外徒步”“登山”等关键词在美团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53%。


蒙山之行,记者深刻体会到户外爬山不仅是运动,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它折射出都市人对“慢生活”的渴望——在数字洪流中,人们通过爬山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正如其中一名平时从事互联网项目的队员所言:“登顶那一刻的成就感,远超过工作中项目上线。”

离开蒙山时,一位曾在生活中遭遇低谷,逐渐通过登山徒步治愈自己的队员对记者说:“爬山教会我,生活不是直线冲刺,而是学会在陡坡上调整呼吸。”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户外爬山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行。然而,这份热爱需要以敬畏和谨慎为基石。


下午4点40分,当宿迁户外群的队员们再次踏上归途,他们的背包里装满了故事,也装满了对生活的重新思考。也许,这就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户外爬山的原因,因为山野的答案,永远比城市的喧嚣更深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

视频拍摄剪辑:陈勇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