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推行“国语”光复文化!记住这位海安人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10-25 16:21:00

编者按: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至此台湾、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然而,日据时期,特别是1937年之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岛内竭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推行日语教育、篡改历史与文化、强制更改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妄图割断台湾民众与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历史文化联系。

语言,是活的历史,是流动的文明,亦是两地文化通联的根脉。海安人魏建功即在此时踏上了台湾省的土地,那一年,他44岁,被委以重任——在台湾推行“国语”,重建中华文化的桥梁。

今天,是第一个台湾光复纪念日。当我们纪念台湾光复,不仅是纪念领土的回归,也是纪念文化的重聚。让我们走上那条由魏建功等人重建的语言之路,听同一种语言,倾诉文化根脉的延续。

海安之子 受托重任

赴台主持“国语”推行工作

▲ 1925年,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时的魏建功

魏建功,1901年11月17日出生于海安西场,自幼便聪慧异常。1918年,魏建功成功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俄文班,1921年转北京大学文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系,受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诸名家指导。1929年,魏建功重返北大中文系任教,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在音韵学等方向颇有建树。

▲ 1937年,魏建功先生(右二)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36年,日海军大将小林跻造担任台湾总督,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民众使用母语,台湾民众只能说日语、读日文书,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正面临危机,文化重建迫在眉睫。

1946年1月,魏建功被委以重任,赴台主持“国语”推行工作,组建“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他通过建组织、定原则、设立“国语示范推行所”、在电台开设“国语”讲座、办报刊、开展竞赛等措施,全面完成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工作。

编写纲领 普及“国语”教育

全台湾省600万人普遍会讲“国语”

▲ 1946年,魏建功(左四)与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同事们合影

魏建功针对当时台湾省民众用日本人学汉语的方法,把“国语”当作“外语”来学的问题,提出以台湾方言与“国语”对应的规律掌握“国语”,收到很好的效果。

他安排专人在电台广播语文教科书帮助全省中小学教师用“国语”备课,受到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为帮助台湾各族同胞学习掌握祖国语言,编写出版了《国音标准汇编》,在《新生报》上办《国语周刊》,设立“国语示范推行所”,并大力提倡举办各种“国语”演讲竞赛。他还亲自回大陆招聘“国语推行员”赴台,并在台湾大学创办了“国语专修科”,以充实“推行国语”的力量。

经过他的努力开拓,以及后人的继续努力,实现了全台湾省600万人普遍会讲“国语”的局面,从语言上有效地清除了日本人奴化教育的影响,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10月25日,魏建功创办了台湾第一份注音“国语”报纸《国语日报》。这份报纸一直发行至今,坚持每天出刊,在每个字上标记注音符号,数十年来为台湾民众的“国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源上铲除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50年强制推行日语的恶劣影响。

▲ 魏建功先生手稿

对魏建功在台湾推行“国语”的至伟之功,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舒乙1994年曾这样评价:“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全岛2000万人会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大奇迹……原来有一批从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早在抗战胜利之后,就到了台湾,抱成一团,拼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国语’把台湾的语言彻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语的影响从根儿上加以铲除,实现了语言上的大统一。语言,在这儿,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峡两岸统一的坚强的纽带;而语言学则是祖国统一这一伟大实践的天然的先行者。”

你可能不知道魏建功

但一定用过《新华字典》

▲ 魏建功留下的《编辑字典计划》原件

提及魏建功先生,就不得不提《新华字典》。在台湾时,魏建功曾将《国音常用字汇》出版作为推广“国语”的工具书。魏建功认为以前的字典是“从字到字”,不是“从语言到字”,从台湾回到北大以后,魏建功马上与人商讨,决定编制一本小字典,并将《编辑字典计划》寄给上海开明书店征求意见。叶圣陶总编看后认为计划很好,表示可以接受出版。

▲ 魏建功先生(前排右二)与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的工作人员合影

1950年,叶圣陶在出版总署编审局建立新华辞书社,聘魏建功担任新华辞书社社长,主持《新华字典》的编纂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自此,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无数人初识汉字的“宝典”。

▲ 海安西场魏建功纪念馆

从国语推行,到《新华字典》编撰,魏建功先生躬耕中文教育数十载,一步一行,一言一句,都是在亲身相传——

语言,从来不只是语言。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是李白笔下的“举头望明月”,是闽南语歌中的“爱拼才会赢”,也是两岸共同的根脉。无论时空如何变化,当我们用共同语言的交流,那便是灵魂深处的文化共鸣。

推行“国语”光复文化

这位海安人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文化海安 | 精研音韵千秋业 国语推行不世功——魏建功

▎来 源:海安发布综合方志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