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谁 是 最 可 爱 的 人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10-25 16:15:00

【编者按】

山河不忘,浩气长存。

今天(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75载春秋流转,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战场上,炽热的心跳——在装备悬殊、条件艰苦的异国他乡,是怎样的信念,让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薛家锦、徐宝银——这两位从海安走出去的战士,用各自的担当诠释着同样的忠诚。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着通讯生命线,一位在炮火轰鸣中捍卫着阵地尊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下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海安发布”推出特别策划《谁 是 最 可 爱 的 人》,叩响两位老兵的烽火记忆,聆听那份依旧滚烫的赤子心与家国情。

“就算牺牲个人一切,我也要上。”1951年,21岁的薛家锦怀揣着一腔爱国之心踏上战场,成为了一名电话兵,在硝烟中坚守了240天。

▲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向战区挺进

在朝期间,薛家锦既要在“联合国军”“空中绞杀战”的轰炸间隙负重行军,也要在阵地间穿梭,完成线路维修、挖掘防空掩体、割草喂马等任务。他和战友们常常只能在夜色里摸索前进,几天几夜合不上眼,疲惫到走着路都能打盹。

更凶险的是行军至元山港时,突遇山洪暴发,营部侦察兵张树生在通过冲毁的公路时,被洪水卷入山涧不幸牺牲。如今再想起战友的离去,薛家锦眼中满是黯淡与惋惜。

文登里战斗的炮火,是他记忆里最深刻的考验。敌军的猛烈炮击,炸断了我方通讯线路。薛家锦当即与战友毛文祥扛起维修器材,迎着炮火冲向线路断点。但炮火的冲击波将他狠狠掀倒,泥土瞬间埋住了大半身子。他挣扎着爬起来,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什么也听不清。在毛文祥的默契配合下,两人终于在浓烟中修复了线路,让指挥信号重新畅通。

抗美援朝胜利后,薛家锦踏上回国路。可因运输统筹问题,给养中断,他和战友们只能就着马料充饥。营养不良加上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让他患上了夜盲症和雪盲症,只觉得,“守住了通讯线,就值了”。

看着如今的幸福生活,薛家锦总忍不住感慨:“当年盼着中国变好,却没想到能这么好!”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他的赤诚。那些扛着器材行军的脚印,炮火中接线的双手,都在诉说着一位电话兵,用坚守书写的烽火传奇。

同是1951年,17岁的徐宝银听闻国家号召,没有丝毫犹豫。在他心里,“保家卫国”从不是口号,而是刻进血脉的责任。“国家需要,就得上”,这句简单的话,成了他奔赴战场的唯一理由。就这样,还带着少年青涩的他,毅然加入志愿军炮兵部队。

▲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战场上英勇战斗

在徐宝银的战场记忆里,始终萦绕着炮火的轰鸣与生死的考验。至今,他都清晰记得战友吴吉祥的惊险遭遇:一次运送军粮途中,吴吉祥不慎掉队,竟被特务发现,被埋进厚厚的雪地,只露出两只脚。所幸他被及时发现,从雪堆中救出。回忆起这段往事,徐宝银的声音渐渐低沉,那些藏在炮火里的生死瞬间,早已如烙印般刻进了他的岁月。

每每谈及援朝战场上的烽火岁月,徐宝银总是难以平静,多次情不自禁地从座椅上站起身,双手不自觉地摆出当年操炮瞄准作战的姿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声震天的阵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从他口中唱出,歌声虽带着岁月的沙哑,眼中却依旧闪烁着当年奔赴战场的热血光芒。

长期在炮位作战,剧烈的冲击波损伤了他的听力,一只耳朵从此变得模糊。但对于这份“战场印记”,徐宝银从未有过怨言,只是坚定地说,“我是炮兵,任务就是用炮火压制敌人”。这句朴素的话语,藏着一代军人最纯粹的忠诚,也让那段烽火岁月,在他的讲述里愈发鲜活而厚重。

老兵们以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那些镌刻在他们身上的伤痕

永不褪色的信仰

始终指引着我们

以赤诚之心守护家国

以奋进之姿续写荣光

▎融媒体记者:徐 艺 王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