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启东抗战记忆㊹ | 破“清心”毒计——抗战时期东南地区的思想文化抗争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10-24 15:30:00

日伪“政治清乡”中,“思想清乡”与“经济清乡”贯穿始终。汪精卫鼓吹“清乡必先清心”,周佛海亦声称“清乡为思想上之斗争”,日伪通过推行奴化教材、创办“民教馆”“农教馆”、搞“清乡宣传周”等手段,竭力灌输法西斯侵略理论与反共卖国思想。东南军民对此展开了坚决的抵制与斗争。

01灵活机动的游击教学

日伪在占领区强占学校推行伪化教育,在根据地则毁校舍、焚教材、迫害爱国教师,致多地学校停课。根据地教师创造出多样游击教学形式周旋:

流动教学:无固定校址,选址于中心区边沿,每日更换地点并清除痕迹,我党创办的“明德中学”此方式始终活跃于永阳村以西及永和镇以东区域,从未被敌发现。

分散教学:按儿童团或住地编学习小组,设组长统筹学习与撤退,教师巡回授课,启西区正友高级小学借此在敌多次 “清乡”中坚持教学至抗战胜利。

野外教学:敌骚扰时,以树林、芦苇荡为课堂,学生携篮持凿伪装挑草,践行“敌清他的乡,我教我的学”。

教学中,以围腰旗为应急联络信号,设流动哨预警,用豆腐标、晒物杆等作敌情标志,站岗学生事后补课。师生克服教具匮乏困境:黄泥代粉笔,门板当黑板,旧本正反面复用。抗日民主政府亦改善教师待遇,小学教师月领 70-130 斤杂粮,中学教员月得200斤左右大米。各区片半月开教师碰头会,实行中心小学制,推动教学持久开展。

02主题鲜明的抗战教育

教学坚持“明理第一,识字第二”,小学高年级设语文、算术、时事等科,中学增设理化,致力培养有民族意识、懂实战技能的抗日人才。课本来源有四:上级发的“抗本”、上海购的中立课本、民间征集的旧书、教师自编的乡土教材。启西区强风乡中心小学教材印发至东南各校,诗礼乡乡校《伪班长发誓》等教材琅琅上口,既教识字又扬正气,兼具青少年教材、成人读本与宣传品三重作用。

启西区开展十多校参与的抗日演说、歌咏比赛,小学建儿童团练行军、野营,中学生助民兵割电线、破公路。县里办多期夏令营,两百人规模的营队白天授课、夜晚行军,小型营队随机关行动,培养的青年或参军作战、或入职财经部门。教师身兼数职:日间教孩童,夜晚办民众夜校教民兵,还参与参军动员、粮草征收。1944年秋,诗礼乡师生与民兵赴圩角镇据点政治喊话,伪军龟缩不敢动,彰显教育与斗争结合的威力,大批青年经此成长为革命骨干。

▲1945年4月的统计数据,学生数、教师数比反“清乡”时有了较大发展

03以笔当戈的抗敌宣传

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在险恶环境中坚持出版,及时传递党中央指示、宣传抗敌政策、报道反“清乡”胜利消息与英雄事迹,成为军民斗志的“强心剂”。

1943年3月,为强化斗争宣传,海启县委经地委批准创办《东南报》,抽调《江海报》编辑马力任主编,报社共6人分工采访、写稿、刻版。因敌据点密布,报社流动站设在建于海中区平东乡三友村的尹祖陶豆腐店。3月26日创刊号头条为套红的《反清乡紧急动员令》,还刊载四地委宣传大纲与海启县委决议,县委书记洪泽撰写社论,直言“办报也是对敌斗争,把报纸办起来了就是胜利”,号召全党办报用报。

编印发行全靠秘密运作:报社同志白天游击组稿,夜晚在油灯下刻钢板、印报纸,克服设备简陋、纸墨匮乏等困难;交通员冒死穿越封锁线,将稿件送报社、把报纸递到区乡干群手中;尹祖陶全家悉心掩护,为办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与生活照料。报纸为八开两面油印,不定期出版,遇重要事件出号外,后增办《东南画报》扩大影响。1943 年底,报社发起征文,1944 春编辑油印《血腥的旗帜》(借《马赛曲》命名),实录反“清乡”中的英雄壮举,成为斗争的“活史料”。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启西区李若松主编的《自卫报》,吕四区江行主编、鲍志椿题书的《觉醒》等报刊。

04凝聚人心的抗战文艺

党高度重视文艺的战斗作用,组织文化界人士、知识青年围绕反“清乡”创作,诞生大批大众化、民族化的作品,成为凝聚民心的“黏合剂”与打击敌人的“软武器”。

1940年10月,四分区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成立,陈同生兼任团长,史白任副团长。服务团剧目多为原创,贴合斗争实际,且灵活运用方言演出,极大拉近与群众距离,带动根据地群众戏剧活动蓬勃开展,每场演出都能点燃军民抗敌热情。

1943年9月,苏中木刻同志会发起成立,成员创作的木刻作品真实反映战地生活,感染力极强。四分区首创的油印宣传画更接地气,《抗战八仙》《闹元宵》等作品图文并茂,其中《三冬图》因生动展现军民抗敌与生产场景,成为群众争相传阅的“精神食粮”。

民间歌曲民谣更显生命力。1943年创作的《“清乡”谣》,以辛辣语言揭露日伪抢粮施暴的罪行,唱出“血债得用鲜血还偿”的斗志;《反“清乡”锄奸小调》直白控诉汉奸罪行,号召群众侦察锄奸,节奏明快、易学易记;改编自南方民谣的《白菜心》,以“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起兴,多个版本在苏中、苏北流传,有的赞美新四军“打胜仗、爱百姓”,有的凸显其“节节生根”的群众基础,既激发参军热情,又彰显军民鱼水情。这些文艺作品如冲锋号角,将抗敌思想植入民心,成为团结抗战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