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火相传,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50:00
最近,看到网上一番对话,颇有感悟。有人问:“今天的雷锋,会不会开直播?”答曰:“也许他不会开,但他一定会帮你调好信号。” 雷锋走了,但他从未离开,每当人们提起这个名字,一股暖意就涌上心头。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时代。信息在指尖流动,思想在屏幕闪光。网络空间不仅仅是技术之海,更是精神家园。今天的“做好事”,可能不再是帮老太太过马路,而是在网络里为陌生人指出正确方向、劝一句理性发言、耐心解答一条提问。文明的力量在于细节,一句留言、一句劝诫、一声鼓励,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今天,在网络空间里,无数劳动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他们可能是一线工人、环卫工、司机、教师,也可能是快递员、农技员、维修工。他们没有话筒,却愿意表达;他们没有头衔,却常被关注;他们不是网络名人,但他们的一句朴实留言、一段岗位故事、一张工作照片,往往能引起千万人共鸣。他们说得不多,但他们做得实在——这份真,这份暖,就是网络文明最坚固的地基。
我们身边有不少劳动者,工作之余也喜欢上网看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有时候,他们看到偏颇的言论,会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经历;看到关于岗位的误解,也会耐心讲述背后的艰辛。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其实是一种责任——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还原事实;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为了传播尊重。
雷锋说过一句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我们每一个人,在网络里写下一句善意、传递一份温情,也正是把自己放进了这片浩瀚的文明海洋。我们的声音虽小,但如果方向一致、心意相连,就能掀起时代的波澜。
网络文明,离不开制度引导,也离不开技术保障,但最根本的,还是人心。一个社会有怎样的网民,就有怎样的网络风貌。一个时代的劳动者群体,如何使用网络、发出声音,也正在重塑着这个空间的气质与温度。
当然,我们也看到,网络上并不都是阳光。有时会遇到不实的言论,有时会遇到冷漠与偏见,但我始终相信,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者的声音就越需要被听见。越是需要我们以理性回应偏见,用行动回应质疑。文明的沉默,不该让位于噪音的张扬。
雷锋精神不是固定在历史课本上的纪念,更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它在今天的网络空间中依然鲜活。它是一位职工在讨论区认真写下的科普评论,是一位老师对陌生人问题的耐心解答,是一位普通青年在看到网络暴力时勇敢地说“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屏幕。只要怀着一颗善意之心,我们就能像雷锋那样,把光撒出去。也许我们做不到惊天动地,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持真实、传递温暖、弘扬善良。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你不能选择出身,但你可以选择成为光。”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信仰,键盘就不冷;只要肩上有责任,网络就有温度。
这就是我理解的网络文明: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劳动者一点一滴播种下的希望,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另一次启程。(徐浩南)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