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打破工伤维权“零和博弈”误解,工会成为职工温暖依靠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45:00


当工伤职工手握伤残等级鉴定书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聘请社会律师。他们眼中满是对企业的戒备,而10%至15%的律师费,在他们看来,是维权路上不得不付出的“对抗成本”。然而,随着企业工会以中立者、服务者的角色主动介入,这场原本充满猜忌的博弈,悄然展现出另一种可能——一种基于信任的解决路径。

职工对企业处理工伤的不信任,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与利益立场的天然差异。过去,工伤处理流程不透明、赔偿标准模糊,职工常怀疑企业有意“压价”。于是,寻求律师成为他们争取公平赔偿的无奈之举。高额律师费不仅加重了职工的经济负担,更深层次上,折射出劳资之间信任链条的断裂。

企业工会的深度参与,为打破这一僵局提供了新的出路。工会既非企业的“代言人”,也非职工的“对立面”,而是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扮演劳资双方的“润滑剂”与“守护者”。例如,某钢管企业职工小韩因操作失误导致手部受伤,评定为九级伤残。他原计划委托律师维权,但企业工会主动介入,全程协助收集材料、对接社保部门,并依据法律条款与企业沟通,最终确定的赔偿金额与律师预估基本一致,且未收取任何中介费用。工会以专业和耐心,将冰冷的赔偿条款转化为有温度的帮扶,既捍卫了职工权益,也助力企业合规处理事故。

工会参与工伤维权,不仅简化了流程、保障了赔付,更重构了一种健康的信任生态。凭借对劳动法规的熟悉和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工会能迅速打破信息壁垒,让职工清楚自身应得权益,也使企业认识到依法处理的重要性。这种双向透明的沟通,消除了职工“被算计”的顾虑,也降低了企业因处理不当而面临的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企业与职工并非零和博弈的对手,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工会成为职工遭遇困境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企业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进程中,企业工会参与工伤处理,无疑是一堂生动的信任重塑课。它表明,只要有中立、专业的力量介入,辅以公开透明的机制,劳资双方完全能够走出对抗循环,实现共赢。每一次工会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都是在弥合信任的裂缝;每一个免中介费的赔付案例,都在书写劳资互信、互助的新篇章。唯有让工会的温暖与力量被更多职工看见,“有困难找工会”才能从一句口号,变为他们心中最坚实的依靠。(李永芳)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