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体育精神融法治! 法治教育周:警官授课 + 师生宣言,护航青春安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44:00

现场

扬子晚报网9月26日讯(通讯员 耿永利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深化校园法治教育,增强青少年安全意识与法治观念。近日,镇江市南徐中学、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以“‘警’握青春,安全启航”为主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活动通过“德育校长引航+法治副校长(警官)授课+师生互动”的创新模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护航成长的实践指南。

现场

“当跑道失去边线,当赛场缺少裁判,体育竞技的公平与精神将荡然无存。”讲座伊始,该校德育分管副校长杨莉以体育场上的规则为喻,生动阐释法治对人生赛道的守护意义。“作为体育学子,强健的体魄是基础,法治的铠甲则是青春最坚实的护具。”她还特别提到,体育精神中的“尊重对手、团结协作”与法治精神高度契合,呼吁同学们以规则意识守护校园纯净。

法治副校长陈志钊(镇江市公安局润州分局七里甸派出所办案队队长)强调,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学生欺凌、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处理作出明确规定,法律既是约束行为的红线,更是保护权益的盾牌。

现场

七里甸派出所民警张驰以“安全成长三堂课”为主线,结合体校学生特点及现实案例,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地剖析校园高频风险及防范策略。

现场,张警官以某体校新生因跑步姿势被嘲笑至抑郁的案例切入,指出欺凌的“权力不对等、重复性、蓄意性”三大特征。他解读新法规定: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若一年内两次违反治安管理,可依法拘留;情节严重者即使初次违法也可能被惩处。“欺凌不是‘玩笑’,而是踩法律红线的犯罪预备。”他提醒,遭遇欺凌要勇敢求助,同时旁观者应通过“一句制止、一次报告”传递善意,施暴者则需警惕“一时威风换终身悔恨”的代价。

针对体校学生易冲动的问题,张警官用“一句话不合引发群架致残”的真实案例,揭示暴力行为的连锁反应。他强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殴打他人、故意伤害的处罚力度,并特别指出:“即使未满18岁,两次违法也可能被拘留,违法记录将影响升学就业。”他建议学生遇事“冷静三秒、沟通解决、及时报告”,强调“真正的强者用理智化解矛盾”。

现场

第三堂课:警惕犯罪陷阱

张警官列举“沉迷网络赌博”“交友不慎参与盗窃”“夜不归宿被利用”等案例,警示不良行为如何逐步滑向犯罪深渊。他呼吁学生远离虚拟诱惑、谨慎选择朋友、按时归校,并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将共同织密保护网,但自我约束才是第一道防线。”

杨校长在总结中提出“三要三不要”:要懂法守法,不要因无知触法;要头脑清醒,不要肆意妄为;要积极行动,不要冷漠旁观。她结合体校训练场景,呼吁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日常:“不欺负别人,不害怕欺凌,不漠视伤害,这才是体育生该有的样子。”

此次讲座通过“案例剖析+法律解读+行为引导”的三维模式,让法治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正如杨校长所言:“当体育生的汗水与法治的阳光交织,校园必将成为孕育未来冠军的温暖摇篮。”

活动在全场师生齐声高呼“不欺负别人,不害怕欺凌,不漠视伤害;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守住底线”的宣言声中,圆满结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