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乡音“已”改鬓毛衰,这群湖北老师来到扬州近30年,“扎根”偏远乡村无悔无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9 20:06:00
年年教师节,今又教师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人民教师,越来越受到礼遇和尊重。这个教师节,扬州市江都区一群特殊老师,成为当地“新闻人物”。他们“清一色”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6年从湖北民族学院师范类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千里之外的江苏扬州。这一“扎”,就是近30年。9月9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这群老师,聆听他们跨越千里的教育奔赴故事。
冯怀武指导学生小组学习
12名“科班生”都去了偏远农村学校
“那个时候真年轻啊,二十二三岁,风华正茂。记得那年秋天,我们来到了江苏,来到了扬州江都。30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都在这里扎下了根,我们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他们已经变成土生土长的江都人了。”在江都大桥中学执教28年的陶甫,去年调到区教育局工作,这些共计12人的恩施籍老师建了一个特别的群,陶老师是群主。他告诉记者,当年,全国“科班”毕业的教师占比很低,农村乡镇学校更是寥寥无几,多为民办教师。江苏扬州和湖北恩施出于双向需要,作为人才引进,12名全日制本科专科毕业的师范类生,根据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统一分配至江苏扬州,“当时我们去的学校都在偏远农村,本来以为江苏的条件要比湖北好很多,但到了远离城区的偏远乡村,发现学校的条件和吃住行水准,远没有想象中的好,和我们老家也差不多。但来都来了,本来教育事业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大家也就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冉华(右)和向大爱探讨教学
攒钱买辆自行车,挨家挨户家访
向大爱,数学老师,在二姜中学教了10年后,在杨浦中学教了10年,再在空港中学教了9年,现在江都二中。“在二姜中学,班上40多个人,一开始只有5个人考试及格,一年后35人及格。农村乡镇地方大,我攒钱买了辆自行车,挨家挨户家访。学生基础实在太差了,必须要付出几倍的力气。我在那一届学生身上下了大功夫,感情特别深,到现在都有联系,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当了老师,有个还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呢。”向大爱老师回忆,一个初三女生,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跟奶奶发生矛盾,扬言要寻短见,“我晚上10点钟听说后,赶紧去她家,孩子不开门,我一直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派上了用场,现场疏导20多分钟后,孩子开了门,我紧张得全身是汗。”
陶甫老师在授课
“收养”一个学生整整3年
“我一直都在吴桥中学,一直当班主任。我认为做一个好老师,就是4个字,理解、责任。我执教的前10年,把学生当弟弟妹妹看待;最近的这10年,把学生当儿子女儿看待。”作为一个“资深”班主任,张贻恒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在吴桥中学流传很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小黄同学好动、顽皮,成绩不好,很同学也相处不好。张贻恒“培养”他当班干部,引导他一点一滴成长,慢慢地,小黄和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也大为提高。这年的教师节,他用心画了一张大贺卡,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张老师。画面上,一个男孩站在悬崖边,一个大人用力拉着他——孩子是他自己,大人是张贻恒老师。这张贺卡,张老师一直珍藏着。
更让同事和家长敬重的是,张贻恒老师还“收养”了一个学生整整3年。2011年,他了解到班上有个留守儿童,体弱多病的奶奶没法接送照顾孙女,便和妻子商量,能否让这个学生寄住在他们家。这一住,就是3年,直到孩子毕业。“我自己也是女儿,就把这个女生当女儿待,生活和学习上,都是一视同仁。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工作了,也当了老师,就在江苏,姓谢,我们保持联系。”张贻恒说,作为老师,理解学生,尽到该尽的责任,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学生家长经常把自己种的玉米、花生放在我家门口,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这么多年了,家长‘不让’我调动年级、调动班级、调动学校,我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底气。”
扎根江都的湖北老师
工作中一次失误“提醒”了自己几十年
化学老师郭家祥,在塘头中学工作16年,在郭村第一中学工作13年,现在郭村实验学校。在塘头中学,除了教化学,也教数学,当班主任,还兼着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任务很重。“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满怀激情,立志报效祖国。那个时候年轻,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郭家祥对记者说,“刚到江苏,我们有口音,孩子听着有点吃力,我就尽可能放满语速,多点板书。我觉得不管什么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有这两个字,问题总能解决。记得班上有个孩子,是少数民族,考试有加分照顾。我因为不够认真,遗漏了这个孩子。虽然后来补上了,但这个事情影响了我几十年,时刻在提醒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再认真,要‘多问一句’,是不是有疏忽遗漏失误的地方?这以后,我从未发生过类似情况。”
“乡镇土话”讲得比当地人还地道
“我不像老乡们娶了当地女子,语言环境相对好很多,我太太也是恩施的,方言‘扭转’过来更难。”物理老师冉华,先在边远的高汉中学教了18年,再在育才中学教了4年,现在江都二中。和记者交流时,虽然也讲普通话,但不时有“高汉话”冒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肯定认为他就是江都乡镇人。他的江都籍同事打趣说,他们的高汉话,都没有冉老师讲得“正宗”。因为远离城区,高汉方言和江都方言有较大差别。如此地道的“高汉话”,冉华是下了功夫的:“我们都是三年制的正规大学生,国家培养我们不容易。到了高汉,当地师资力量弱,基本上都是民办老师。语言交流不通畅,等于是茶壶里倒饺子,有劲没法使。所以,我必须要以最快的时间过了语言这一关。普通话和高汉话都要苦练,因为当地留守孩子多,都是老年人带。老年人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想做个好老师,当然少不了有效细致地沟通。”
“30年过去,我是农村教育巨大变化的见证者。当年学校条件很不好,操场上是泥土,夏天全是杂草;教室屋顶过老鼠,窗户漏风又漏雨。老实说,当时心理落差还是比较大的。现在,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草坪、现代化教具,不光是硬件条件好,师资水平提升速度也非常快。五十多岁了,我还要学习,要不然就跟不上咯。”冉华不无感慨。
忠孝难兼顾,课程吃紧,未能见老父最后一面
英语老师冯怀武,三十年来一直在乡村,先是在樊川中学,后到东汇中学,“农村学校英语力量薄弱,农村娃学英语难上加难。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更多耐心、更多付出,我始终相信,付出必有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数十年如一日付出,冯怀武带出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他也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扬州市十佳班主任。采访中记者发现,他的心中,有永远的痛。忠孝难两全,忠诚教育事业和孝敬父母,在他这里无法兼顾。准确地讲,在跨越千里来江苏扎根的老师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情况。多年前,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千里之遥,关山阻隔。2002年,冯怀武父亲病重,他虽心急,却走不脱,两个班的学生的课正是吃紧的时候。他将新课提前教完,赶回去还是迟了。
“忠孝不能两全。在湖北老家悲痛的日子里,江苏的学生们给了我感动。”冯怀武说,班长给他写信,十几里学生给他写信,都是自发的。每封信,每页纸,都是情真意切,“那么小的孩子,给了我很多宽慰和力量,也让我擦干眼泪,坚强起来。虽然搬过几次家,这些信件,都一直保存着,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说着说着,冯老师湿了眼眶。
通讯员 邵志平 戴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