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常宝摇来人了!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09-09 10:49:00
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
今年上半年
全市该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
超4700亿元、增长9.4%
整车产量39.1万辆、增长42.3%
常州
正在新能源产业的赛道上
一路“狂飙”
关键的“引擎”在于
加速集聚的新能源产业人才
·
近年来,常州市建立新能源产业人才地图、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目录,借力大数据统计分析人才引进、分布现状,精准匹配人才、企业双向供需,并将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资源向新能源领域倾斜,新能源产业人才加速集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引进新能源领域各类人才20万人。
在第十三批“龙城英才计划”企业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装备车间,一批电池组件正在打包,准备发往罗马尼亚;而在汽车工业车间内,为零跑汽车设计制造的控制器生产线,刚刚装车发货。
副总裁朱伟介绍,今年以来,企业累计已签下5.5亿元订单。借助自主研发的AI柔性自动化行业大模型,设计调试进程愈加高效,企业发展也随之加速。
同样是“中科”系的溧阳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胡勇胜在钠电行业深耕多年,并于去年成功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企业达成了一个个里程碑——完成了钠离子电池在A00级新能源汽车上的首次应用;基于200Ah级电芯100MWh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通过了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认定;日前,其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商用车专用钠离子动力电池包已通过国家强制性检验,又将为电动重卡提供更高性价比、更高可靠性的能源方案。
“我们聚集了中国锂电行业最优秀的一部分人才,并在AI和仿真技术的助力下,已经攻克了好几项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江苏睿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璇介绍,在由多名博士领军的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今年5月,企业在全球率先量产发布无极耳圆柱21700-5.0Ah电池INR21700-RS50,正式开启了兼顾高比能、高功率全能型锂电新时代。
一个个人才项目迅速壮大
一项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得益于常州市以
最大的诚意、最优的力度给予支持
2023年起,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常州市升级“龙城英才计划”,单独设立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明确对来常新能源产业顶尖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对新能源领域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拨投联动资金支持等。
同时,常州市依托科创平台成就人才发展。给予重点科研平台定制化人才政策,强化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储能研究院、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的人才保障力量;明确对科研机构孵化并已获得平台投资支持的创新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协同式拨投联动资金支持。
为更好地向市场借力,常州市建立江苏首家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江苏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以全生命周期金融扶持体系,助推人才裂变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家新能源领域人才企业成功上市,2024年认定新能源领域江苏省独角兽企业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2家。
来自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高如星,已经进入了她在绿碳能源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第二个聘期。去年7月起,她通过常州市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从高校来到企业,从事全自动多通道固定床在线反应评价装备研发工作,真正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继平,在“双岗互聘”期间,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到河海大学担任智能院研究生产业导师,将一线的实践成果和研发需求带进高校,联合攻关新型电力装备功率器件、系统等核心技术,并深度参与学生培养、专业建设,一解电力行业亟需人才的“燃眉之急”。
常州市于2024年在全市推广应用这一“柔性引才”机制,按照“产才融合、按需匹配”的原则,在全市高科技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双岗互聘”。大量外市人才通过“双岗互聘”来到常州,新能源领域外部智力资源持续汇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度不断加深。
今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姜立标教授与金坛经开区签订了框架协议,将其“智能座舱全栈AI自动化测试集成项目”落户常州市;与此同时,该校环境与能源学院程爽教授牵头开展的“安全绿色水性镍锌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有意向到金坛投资落地。
这两项合作的进展
得益于常州市创新建立的
“技术转移官”制度
今年4月起,常州市首批向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32家高校院所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点担任“技术转移官”,到“一线”招引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来到常州,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
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创新举措拓宽引才渠道。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人才“汇客厅”,打造吸引高端人才的前沿阵地;连续2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全国赛等顶级赛事,在上海、西安、杭州、大连等城市举办“龙城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邀请赛并设立新能源产业专场,通过赛事吸引优质项目和领军人才落户常州。
CHANG ZHOU
截至目前
全市累计引进新能源领域
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超700个
此外,常州市还加快培育本土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创新实施“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高效率破解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024年达成揭榜合作25项,撬动社会资本近1亿元,其中新能源领域8项,占比达32%。
“三年内要把制氢成本压下来!”翌晶能源的创始人、总经理刘青信心满满,这名“95”后正带领团队研发制氢系统的核心技术——SOC电池,致力于突破国外对电堆核心技术的垄断,以全链条自主创新推动了SOEC制氢装备的产业化进程。去年,他领衔的高效SOEC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第二十六批“龙城英才计划”。
而在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2岁的高级仿真工程师卢飞飞正在研发充电和储能产品的温度场实时预测技术。“这项技术将解决当前温度管理中的滞后性问题,将风险处置的时间提前,大大提高充电和储能的安全性。”
卢飞飞2023年自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万帮数字能源工作。今年6月,他入选了2025年度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工程为他配备了一位来自东南大学的教授导师,同时拨付2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研发,并将用2年的时间提供职业规划、成果转化等综合服务。
青年人才
是发展的坚实“基座”
2020年起,常州市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实施“托举工程”。近年来,工程紧密围绕“1028”产业体系,在市内外广泛遴选卓有建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按照专业方向对口、产学研交叉、双方自愿的原则,为青年科技人才配备托举导师,指导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6年来,工程已累计资助培养170名青年科技人才。累计 125人被成功推荐为省托举人才,1人被成功推荐为国家级托举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托举人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3项,出版著作、发表论文、获得专利608部(篇/项),获得各类荣誉奖项146项。
2021年起,常州市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把“引才工作站”设到高校,把“名校优才”专场招聘活动开到高校,特别是开展“新能源产业企业招录博士名校行”专项活动,线上线下举办新能源专场招聘会100余场,为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引得来,还得留得住
常州市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行动,围绕新能源产业人才安居需求,在理想汽车、比亚迪、江苏时代、中创新航等重点企业周边加快布局建设人才公寓,通过“非申即享”“直达兑付”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安居“双资助”。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唐文竹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