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起敬|“许身国威壮河山”——两弹元勋邓稼先精神宣讲会举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7 16:59:00
在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名誉院长、邓稼先妻侄许进作为主讲人,深情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家国危难,少年立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邓以蛰因患肺结核无法随校南迁,被迫滞留北平。这位有民族气节的美学家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全家靠积蓄艰难度日。
临别时,病中的邓以蛰对儿子说出影响其一生的嘱托:“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年仅16岁的邓稼先在大姐带领下,从上海经香港、越南海防港辗转抵达四川江津,重新进入高中读书。这段艰难旅程让年轻的他深切体会到家国之痛。
联大岁月,刻苦攻读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的最高学府,虽校舍简陋,却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学术精英。
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激励下,邓稼先与同学们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发奋为民族独立和祖国强盛而读书。
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他仅用22个月就完成了从西南联大学士到普渡大学博士的跨越,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
毅然归国,隐姓埋名
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1950年12月的《人员统计表》可见,当时邓稼先作为助理研究员,月薪650斤小米,仅相当于所长吴有训的一半。
面对中美两国在科技、工业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巨大差距,邓稼先那一代留学生毅然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亲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理论部组建后,邓稼先告诫每一位新同事:“我们将从事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不能告诉任何人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地点,研究成果不能发表,要放弃全部个人利益,一切服从党和国家利益。”
艰苦攻关,无私奉献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核武器研制团队经常被饥饿困扰。1960年春节,理论部几十人包饺子过年,只有几斤白菜和一斤肉。
有一次,钱三强副部长来听取汇报,食堂特意在煮白菜里加了一个午餐肉罐头,这顿饭让科研人员们记忆犹新40多年。
计算条件极其简陋,只有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邓稼先要求大家在每个方案计算前先用计算尺粗估结果范围,避免浪费时间。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一次为了核实数据,凌晨3点叫醒已经睡觉的同事,问题搞清时天已亮了。
巨大贡献,微薄回报
在邓稼先生命最后时刻,好友杨振宁前往医院看望时问道:“听说你搞核武器只得了10块钱奖金?”
邓稼先回答:“不对,我得了20块钱——原子弹10块钱,氢弹10块钱。”
这就是共和国“两弹元勋”获得的物质回报。
历史抉择,战略眼光
有人曾质疑:中国原子弹是否搞早了?如果不投入巨资研制核武器,经济是否会发展更快?
历史给出了明确答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将9颗原子弹交给空军,准备在战场使用;1953年再次准备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64年得知中国即将核试验后,美政府向约翰逊总统提交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的绝密报告。
毛泽东主席1956年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邓小平后来强调:“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精神永存,薪火相传
“两弹一星精神是各种精神的聚合”,许进总结道,“有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根本精神,有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祖国的集体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还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一部关于邓稼先的纪录片结尾,主持人说:“我们可以没有原子弹,但是不能没有邓稼先。”许进说,他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不能没有核武器,更不能丢掉两弹一星精神。”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用一生证明了:有一种奉献叫“许身国威”,有一种精神叫“壮我河山”。这份精神财富,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弘扬。
视频 徐媛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