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没人能拒绝这一碗……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09-06 21:21:00
对于常州人来说,
美好的一天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汤开始,
配上一块酥香松脆的大麻糕,
便是最地道的早餐搭配。
《食美常州》最后一期特别策划,
带您回味老常州街角巷弄里的回忆
清晨的常州,老街巷里飘散着一种特有的香气,那是内酯豆腐的细腻、鸭血的韧性、豆渣饼的脆爽,与香菜、榨菜末交融的味道。这便是常州豆腐汤,常州人最爱的早餐之一,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乡愁记忆。
对于国家级高级中式面点技师刘长山来说,这碗汤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六十多岁的他仍然坚守着传统技艺。虽然他以“桶贴麻糕”闻名,但对豆腐汤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清早起来闻到巷子里麻糕桶的香,吃到豆腐汤的爽口,那日子才叫舒坦。”刘长山常常看到店里的食客这样享受他们的早餐。
常州豆腐汤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刘长山介绍,正宗的常州豆腐汤以内酯豆腐、鸭血、豆渣饼(豆斋饼)、百叶丝、鸡蛋等为主要原材料,加入香菜、榨菜末等调料。
制作时,先将鸭血和百叶切丝,鸡蛋打成蛋液。锅中水烧开后,山芋粉冷水冲开,倒入锅中搅拌至浓稠状,放入鸭血和百叶丝,然后将蛋液缓缓倒入锅中,边倒边搅拌,防止蛋花结块。随后用大汤勺将豆腐撇进汤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加盐调味。
旁边的油锅里,将豆渣饼炸至两面金黄。为了保持豆渣饼的脆爽,通常是盛好汤后再加入豆渣饼,这样吃起来口感更佳。煮好的豆腐汤,依据个人口味撒入香菜和榨菜末,口味重的还可搭配香醋和辣椒油,使口味更加丰富。
说到刘长山的技艺,不得不提他的“桶贴麻糕”。刘长山从16岁开始学习制作麻糕,从一开始个子小够不到案板需要在脚下垫块砖,到2010年被评为常州大麻糕市级传承人,走过了40多年的辛苦历程。
做麻糕是个苦差事。刘长山的手常年伸进桶炉里贴麻糕,手上已经没有汗毛。经常进炉的手颜色也不一样,那可是两百多度的高温。但他笑着说:“可没这个温度麻糕就不好吃!”
每一块麻糕他都要贴下去、拿上来,一天做三五百块,弯腰的动作要重复很多次。多年的劳作对他的腰椎损伤很大,吸入的废气、擀制导致的腱鞘炎,也都是职业带来的“印记”。
一位常光顾刘长山店里的老食客说道:“一碗豆腐汤、一块咸麻糕,从小吃到大,岁月在这里仿佛变慢了。”
另一位食客则赞叹:“豆腐汤的细腻滑嫩和汤汁的浓郁鲜美,加上豆渣饼的酥脆、鸭血的嫩滑、百叶丝的柔软,以及各种调料的香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道美食的独特风味。”
常州豆腐汤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景福元年筑城以来,便成为城内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喜爱的美食。
早期的豆腐汤是从豆腐花演变而来的,沿街叫卖的豆腐汤担子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线。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常州籍状元钱维城家品尝过豆炙饼(豆渣饼),觉得别有风味。回到京城后,宫中的御厨却怎么也做不出常州豆炙饼的味道。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琰如先生在《常州特产豆炙饼》一文中描述豆炙饼的做法时写道:“用白雀梗豆浸泡相当的时间,上小磨磨成浆汁(不能太稀),然后在平底锅上‘笃’成一个小圆饼。”
一个“笃”字,浓缩了常州人对故乡难以忘却的情怀。就连著名诗人余光中到了常州,也对这碗豆腐汤赞不绝口,称它是最好的乡愁。
刘长山分享了制作豆腐汤的几个关键技巧:一是豆腐汤较为浓稠,所以一开始加水时不要加太多;二是淀粉的量比平时做菜的勾芡量要稍微多一些,不然汤不浓稠不好喝;三是吃的时候建议放一点醋,更加美味。
豆腐汤的原料中,豆渣饼是常州当地的一种豆制品,如果买不到的话可以省略,但有了它,豆腐汤的味道才更加地道。
而对于豆腐汤,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含义,成为了常州人乡愁的载体。要读懂常州这座城的意味,就要从一碗裹挟着浓浓乡愁的豆腐汤开始。
在这百转千回的滋味中,
从舌尖到心头,
一切尽在了细水长流的岁月里。
常州豆腐汤
已入驻“江南好生活”小程序
点击下图跳转链接或识别图上二维码购买
常州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联合推出
作者:徐晗杰 摄影:余祥祥 伊宏辉
美编:植树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