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频现镇江元素,助力“诗词之城”文化传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3 20:55:00
扬子晚报网9月3日讯(通讯员 裴伟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新学年伊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获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25)七年级第一册中,出现了 3 处镇江地域文化元素。这一举措,为镇江 “诗词之城” 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本
课本
在第一单元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引人注目。诗中注释提到 “北固山,在今镇江北”,并配有清人严绳孙、张纯修、禹之鼎作《京口三山图卷》(局部)。王湾作为唐代诗人,其往来于吴楚地区,深受江南山水吸引,《次北固山下》便是其经典之作,“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更是千古名句。北固山作为诗中的重要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在教材中的呈现,让更多学子能够领略到镇江山水与诗词文化的魅力。
第二单元第 8 课《世说新语》二则也与镇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虽然故事本身未直接点明与镇江的关联,但刘义庆生活的时代,镇江地区在文化交流等方面颇为活跃,这部著作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包括镇江在内的南方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为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而在第三单元第 10 课《往事依依》中,镇江地域文化元素更为凸显。本文作者是 “人民教育家”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老师,她在文中回忆了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的景象,以及中学母校国文教师教授辛弃疾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悲歌慷慨,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让于漪老师从此爱上辛弃疾的词。如今,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于漪老师总是感慨万端,而这首词她至今仍能背得滚瓜烂熟。这不仅体现了诗词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更将镇江的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紧密相连。
课本
课本
据《后记》介绍,2017 年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由温儒敏担任总主编,七~九年级由王本华、曹文轩、顾之川、张笑庸担任主编,王漫、王本华等参与七年级上册编写。2022 年,教育部组建编修委员会,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对教科书进行编写修订。此次教材中纳入镇江地域文化元素,正是在遵循课程标准、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的精心安排。
镇江素有 “诗词之城” 的美誉,从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的雄浑壮阔,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深情隽永,诗词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此次语文教材中出现镇江元素,将进一步推动镇江诗词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语文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地方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对于镇江而言,借助教材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诗词之城”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