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战歌——铭记南通地区抗日战争的峥嵘历史
来源: 南通发布
2025-09-03 10:33:00
▲9月3日《南通日报》A4、A5版
▲9月3日《江海晚报》04、05版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南通地区的抗日战争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南通所在的苏中根据地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敌后,在南通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与南通人民并肩作战,相继开展反摩擦、反“扫荡”、反“清乡”、反据点斗争,创造了在平原水网地区长期原地斗争的辉煌战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江海战歌。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南通留下光辉足迹,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姬鹏飞、陶勇、向明、钟民、季方、梁灵光等党政军领导人组织指挥军民开展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韩国钧、黄逸峰、季方、季恺等爱国民主人士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浪潮奔涌,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峥嵘岁月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新四军和通如海启地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将成为南通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海儿女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南通沦陷 反抗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南通各界开展了声讨日军罪行、组织救护队驰援十九路军等行动,如皋爱国青年成立进步文艺团体春泥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8月17日,淞沪会战爆发第四天,南通城遭日机空袭。1938年3月17日,日本华中派遣军第一○一师团所属部队约5000人在姚港附近登陆,南通沦陷。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接着派兵进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西亭等城镇。日军入侵南通后,纵容部队烧杀、抢掠、强奸,犯下滔天罪行。日寇暴行激起的自发反抗接连不断。
▲南通沦陷警示碑
开辟敌后 铁军东进
1938年8月,设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江北特委,开辟南通一带的敌后工作。江北特委在通如海启地区重建和恢复了党的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骨干,建立了群众抗日团体,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年多的艰苦工作,为后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乘胜北上,进驻海安镇。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一行来到海安。在海安期间,刘少奇指导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大大推进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宣布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
▲苏北临时参政会旧址
1940年10月下旬,新四军着手开辟通扬运河以东的通如海启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应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指挥、中共特别党员季方请求,派陶勇、刘先胜率第三纵队从海安出发东进。进驻掘港后,由季方出面召开通如海启地区各阶层代表会议,决定按照“三三制”原则改组各县政府。随着新四军部队的进驻,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4县国民党政权先后被和平接管。1940年11月,如皋中心县委改为南通中心县委,统一领导通如海启地区党的工作。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华中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原苏北指挥部改编为第一师,粟裕任师长。1941年春,华中敌后划分为8个战略区,其中宝应、东台一线以南至长江,大运河以东至黄海的区域为苏中区。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相继建立。
反击“扫荡” 连战连胜
1941年,南通地区的斗争形势由新四军、国民党顽固派部队、日伪之间的三角斗争,变为新四军与日、伪、顽之间的斗争。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在泰州公开投敌,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开展讨伐李长江的战役,歼3000余人。7月,日军在盐阜地区开展大“扫荡”,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一旅在泰州至李堡一线打外围战,迫使日伪分兵出援,保卫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安全。在南通地区,新四军取得反日伪“八一三扫荡”和高明庄战斗、双灰山战斗的胜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和掠夺。南通地区军民反“扫荡”斗争接连告捷,相继取得斜桥伏击战、石港攻坚战、谢家渡战斗等胜利。组建苏中军区海防团,拓展了海上武装斗争新的战略空间。
▲1942年,粟裕在骑岸镇。
▲1943年,陶勇在苴镇。
▲谢家渡战斗纪念碑
粉碎“清乡” 原地坚持
1943年春,日伪将“清乡”范围扩大到江北,苏中四分区的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被划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地区。日伪投入“清乡”总兵力增至1.5万余人,加强对水、陆交通线的控制,在“清乡”区边沿构筑竹篱笆封锁线,动用军事、政治、特务等一切手段,妄图实现全面的殖民统治。
反“清乡”斗争期间,根据地军民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针对敌人封锁分割,开展破拆行动,火烧竹篱笆振奋人心。针对敌人编查保甲,开展反编保甲斗争,涌现许多打不破的“铁皮乡”。针对敌人化装进村、突击剔抉,组织短枪队主动深入据点镇压日伪重要“清乡”人员。汤团行动成为抗战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篇章。
1943年10月起,日伪实施3个月的“延期清乡”,加强军事“驻剿”,根据地的斗争一度出现艰苦被动局面。1944年1月起,苏中四地委部署开展反“高度清乡”斗争,在坚持公开武装斗争的同时加强各种辅助斗争方法,开辟海上交通线,开展隐蔽战线斗争,加强对日伪的分化,在艰苦的斗争中积蓄革命力量,逐步扭转斗争形势。
▲版画《火烧竹篱笆》 (朱克可作)
▲位于如东苴镇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胜利纪念碑
兵民结合 钢铁长城
1941年,随着新四军在苏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根据地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南通地区各县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抗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地方抗日武装发展迅速,在组建各县警卫团的同时,人民自卫总队、民兵等武装组织先后建立。四分区各县依靠群众支持做好战时财经工作,征缴公粮占苏中45%,税收收入占苏中三分之二。江淮银行成功发行“抗币”,组织货物贸易,有效地打破了日伪经济封锁。
1942年,南通地区各县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推进根据地的全面建设。根据地在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创办报纸、兴办学校,坚持抗战教育,团结鼓舞广大军民众志成城抗击日寇。
在反“清乡”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干部、民兵和广大群众中加强民族气节教育,顶住压力,坚定抗日立场,开展反抽丁、反“自首”和利用“两面派”工作,逐步扭转斗争形势。组织缴枪竞赛和军工生产,形成了兵民结合的强大力量。
▲抗大九分校旧址
▲民兵自制地雷、钩镰枪枪头和小插子
▲江淮银行苏中版五元纸币
发起反攻 夺取胜利
1944年3月,车桥战役的胜利打通了各战略区的联系,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5月起,苏中四分区集中力量开展夏季攻势,先后攻克童家甸、竖河镇、海晏镇等重要据点。新四军主力回到四分区,先后取得耙齿凌战斗、南坎战斗胜利,至10月,反“清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耙齿凌肉搏战》 (侯德剑画)
1945年春节前后,苏中三、四分区群众性游击战掀起新一轮高潮。各地广泛开展“红黑点”运动,争取了部分伪军政人员投降,加快了伪组织的瓦解。8月19日,苏中四地委、四行署移驻掘港。8月至9月,金沙镇、汇龙镇、茅镇、如皋城等相继收复。抗日战争迎来最终胜利。
1945年春,苏中四分区在东台三仓河召开第一届群英会,205名英雄模范(含部队劳动模范6名)受到表彰。抗战期间,南通地区有3800多名烈士,顾民元、陈国权、孙占彪等县团级领导献出宝贵生命,韩国钧、王澄、鲍志椿、殷逸等10人入选全国著名抗日英烈。
▲苏中四分区军民欢庆抗战胜利
▲韩国钧像
来源:南通日报、江海晚报
图文由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提供